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全面总结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理论与实践经验——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

发布时间:2020-08-07 10:17:19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2011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部署实施“乡村文明行动”这一重大决策,将“乡村文明行动”作为统揽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载体。在此背景下,学界迅速针对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并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成果。日前,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主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5年度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理论与实践研究”顺利完成全部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理论与实践研究》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就该项课题的研究收获,作为该书编著者,林聚任教授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采访。

林聚任教授近照(采访对象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谈一谈,“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项课题的研究基于怎样的背景和问题意识,其研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林聚任:2011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作出了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山东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决策。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转型阶段。特别是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乡村面貌和乡风文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2017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8.5%,2018年为59.58%,预计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0%以上,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所以我们正处于乡村剧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亟须解决。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包括: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乡村生活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条件较差、村庄空心化、人口外流、传统的乡村文明秩序式微等。在农村许多地区,村(居)表现出“小、弱、散、差”的特点,与“美丽乡村”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山东省乡村文明状况的系统调研,分析乡村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总结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的实践成果及意义,并从理论上探讨乡村文明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本课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体现在:首先,从理论上讲,本课题对深入认识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阶段、确立未来乡村社会建设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从现实意义上讲,本课题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分析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四大工程各个方面的内容,总结乡村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和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乡村文明的政策建议,并探讨了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的示范推广意义。

  本课题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立项的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侧重对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实践的研究,通过系统的实证调查,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全面分析当前乡村文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介绍一下,这项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林聚任:本课题将围绕山东省实施的“乡村文明行动”,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乡村社会文明建设的内容、措施、典型案例和经验,探讨建设新农村和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的发展之路。具体内容分为总论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在总论部分,主要研究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实施的意义、目标和示范推广意义。我们通过对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的系统调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第一手实证材料,进行总结和概括,分析当前乡村发展的阶段特征及面临的问题;探讨在城乡结构快速调整和“乡村文明行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各种需求、矛盾及问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文明建设的重点及有效措施;考量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在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文明建设经验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乡村文明行动”持续开展的政策建议。

  在专题部分,我们从多个具体方面,根据实证调查资料对与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相关的现实问题、实践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其中,这些专题主要涉及当前山东省乡村文明的现状及问题、村庄综合治理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生活方式变革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道德与乡村文明建设、村风民俗与乡村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网:根据您和团队的调研情况来看,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实施效果如何?

  林聚任:2011年4月,山东省启动实施了“乡村文明行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乡村文明行动”为总抓手,统揽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乡村文明行动”在实施的5年时间里,已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突破性改观,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提升,文明和谐的新风尚逐步形成。到2015年底,山东省已经实现“乡村文明行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其中,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全省电话调查群众满意度超过95%,并成为全国首批通过国家10部委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的4个省(市)之一,比全国提前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目标;绝大部分村(居)设有“四德榜”和文化活动小广场,村风民风得到明显改变,涌现出大批道德模范和好人好事;全省共培训农村女性400多万人次,培育形成了新的生活风尚。

  从课题组在全省50个县(市、区)的问卷调查来看,被调查的村民对“乡村文明行动”有广泛了解,该行动得到了普遍支持和响应。根据我们对全省200个村(居)的问卷调查,这些村(居)差不多全部设立了“四德榜”、宣传栏或科普栏,建立了文化广场,配有公共垃圾桶,设有专门的保洁员等。受访的村民中,有83.4%的村民回答“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对其个人和农村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当地的社会风气和安全状况都明显“变好了”。特别是在村庄环境方面,有97.6%的村民回答当地的环境卫生状况与5年前相比“变得更好了”,人们对这项工作的满意度也很高。总体来说,九成多受访者都对自己当前的生活感到满意。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中哪些措施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对于未来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林聚任:在“乡村文明行动”推进过程中,山东省从农村人居环境、农民道德素质、农村基层文化抓起,实施了“村庄整治”、“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四德”建设、“文化惠民”四大工程,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现了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其次,“乡村文明行动”形成了有效工作机制,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过程中,山东省重视规划先行、典型示范、考核督导、激励奖惩,通过“一把手工程”着力推进行动的开展,由此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的组织保障机制、富有成效的动员促进机制、考评结合的监督机制。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课题组基于分析总结,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第一,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乡村文明建设的标准化体系。第二,创立国家和省级乡村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第三,制定完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第四,理顺乡村文明建设的主体与责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治理体系。

《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理论与实践研究》日前出版(采访对象供图)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