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承继绝学 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5-09 11:16:42 发布来源:文汇报 作者:


●大量年轻学生在工作中得到培养锻炼,成为古典学术拔尖人才。香港文汇报记者胡卧龙 摄

一册泛黄典籍,万千文明密码。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大四学生缪思有埋首故纸堆三载,接连从《永乐大典》中“淘”出两篇论文,学年论文考据珍本《启劄云锦裳》,毕业论文钩沉“国朝”文献。缪思有现已考上杜泽逊的研究生,继续攻读古典文献学。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回信中特别提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杜泽逊说,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近年来更加注重古典学术人才的培养,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储备人才。

“浸泡式”读原典育国学人才

作为内地高校首创的古典学术人才培养“特区”,尼山学堂自创设便奉行“以典为纲”:每年遴选20余名痴迷经史子集的学子,以“浸泡式”原典研读重塑学术筋骨。尼山学堂更是放眼全国延揽名师,其使命之一就是培养能够“继绝学、铸新知”的国学高端人才。杜泽逊是尼山学堂的班主任,也是师生们眼中亲切的“堂主”。

尼山学堂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参加过国家项目。缪思有初入师门即投身《永乐大典》校理,从标号剪贴到分类考据,更是在200余位专家字斟句酌的示范中,悟得治学真谛。

“现在参加项目,将来就能主持项目。”杜泽逊深谙薪火相传之道。他说,培养青年人才就是要在实践中、在大项目中培养。通过重大项目实践,尼山学堂已培育出一大批古典学术拔尖人才。“《永乐大典》找了200多位专家,至少有四分之一为尼山学堂的毕业生。”杜泽逊非常骄傲。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张佳旭眼中,文史楼“校经处”那盏长明灯便是精神图腾。“杜老师总说我们在为古籍续命。每见他和我们一起伏案校勘的身影,我们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杜泽逊创办尼山学堂,开创了一条国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正如学界预言:“尼山学堂,必出扛鼎之才。”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