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泽逊与学生一起整理《永乐大典》。香港文汇报山东传真
● 山东大学文史楼展示的《永乐大典》孤本。香港文汇报记者胡卧龙 摄
●杜泽逊向到访专家介绍《永乐大典》项目。香港文汇报山东传真

项目首席专家杜泽逊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
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存世余卷最快两年内将以标点本形式重现。《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项目首席专家、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杜泽逊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介绍,专家们经过四轮审校,目前存卷标点本整理完成,即完成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基因改造」,最快两年内将陆续出版。整个项目原计划用时10年,有望缩短至7年。未来,典籍所有工作完成出版后将实现全部数字化,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香港文汇报记者 杨奕霞、丁春丽、殷江宏、胡卧龙 济南报道
一张长条大桌,桌上一摞摞的整理材料,后面的书架上摆满了《永乐大典》的大开本复制件和缩微复制件。在山东大学文史楼二楼《永乐大典》整理工作处,杜泽逊拿出一册大开本《永乐大典》,其明黄色丝绢封面尽显皇家尊贵奢华,正文以明代「台阁体」书写,工整如木板印刷。
存世仅800余卷 不足全本4%
《永乐大典》由明成祖朱棣赐名并作序,收录了从先秦到明初的各种文献资料。全书共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600年风雨沧桑,经逢战乱、火灾、盗匪、流散,《永乐大典》从成书之初的万册巨帙,如今存世仅800余卷、400多册,不足全本4%。
「《永乐大典》可以说一半在海外、一半在海内,海内的一半也有一些是从海外回流的。」谈及此,杜泽逊亦十分无奈。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永乐大典》224册,占存世《永乐大典》的一半以上。但仍有近200册《永乐大典》散藏在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私藏家手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华书局将从世界各地搜集到的《永乐大典》复制品和国家图书馆藏本陆续影印出版。2002年,在《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的仿真影印本首发。
数百专家四轮审校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由山东大学牵头,集结全国70余所高校200多名专家共同攻关,对《永乐大典》进行系统性整理,包括高清影印、标注现代标点、用国家繁体字出版物通用字形予以排印出版、推进数字化等。
「《永乐大典》整理工作首先是加注标点,解决『看不懂』的问题。」杜泽逊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标点、注释是为了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和阅读。「阅读没有障碍,才能够接续传承,就像宝物一样,只有接在手上才能传给后人。」
《永乐大典》涵盖文史哲、数学、天文、中医药、佛道教等多领域,其整理研究工作是大规模、跨地区、跨学科的协同合作工程。
不同学科、行业的200多位专家,采取在线办公的方式,先把细则梳理清楚,然后根据专业所长,两人为一组,每人分配两卷,标点之后再相互复审。两遍之后,再由骨干专家「会诊」,面对面、一册册地覆核。最后,再从200多位专家中,抽100多位定稿专家审校,「这一轮审校完毕,再由骨干专家复审。合共四轮细致审校后,才能够陆续交付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本的《永乐大典》。」除了前述专家团队,还有超过三百名专业人士参与。
拆解引用典籍料需三四年整理
第二项任务是拆解《永乐大典》引用的典籍,让其各归原书。杜泽逊将此比喻为「拆房子」,把拆解出的元素分类。拆出来的典籍很多已不存于世,或者是与现存版本不同,目前已有几千种书籍被拆分并进行了分类排序。但因《永乐大典》余卷散失,拆分出的书籍并不完整,如《史记》130卷仅拆出百余条。杜泽逊说,「拆书」工作基本完成,后续整理研究将更艰巨,预计还需三四年。
在《永乐大典》整理工作处二楼走廊,杜泽逊专门安排了一个复制件展览,展出的多为流落海外的余卷复制品。
杜泽逊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曾收到浙江私人收藏家金亮先生转赠的两册《永乐大典》重抄本复制件。2020年7月,浙江私人收藏家金亮在法国以640万欧元(约6,500万元人民币)拍得两册嘉靖年间重抄本,经过百年的流浪,两册古籍终于「回家」。
对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如果发现黄绫子面、写有《永乐大典》的大开本书籍,请您一定把它拍照发到公共网络平台。」杜泽逊对着镜头展示《永乐大典》复制件,作为一个从事学术、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他非常期盼全部大典早日回归。
丹青着史,盛世修文。在杜泽逊看来,当今数字化、信息化、国际化,掌握的信息更全,古籍整理手段更高明。
2023年6月1日,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向杜泽逊详细询问了《永乐大典》的整理出版情况,并一再叮嘱要呵护好、珍惜好这些瑰宝,传承好中华文明。
「文化是灵魂,是根脉!」在杜泽逊看来,《永乐大典》流传正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历史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民族深邃智慧。不仅有内容价值,更具文化象征意义,对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信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