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收入群体的可持续增收问题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低收入群体虽然摆脱了绝对贫困,但收入来源单一、人力资本匮乏和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亟须建立长效增收机制。要从深化劳动市场改革、均衡教育资源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方向出发,构建一条有助于增强低收入群体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增收的可行路径。
深化劳动市场改革
拓宽就业渠道
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通常集中在劳动收入,但其劳动收入的增长空间有限。主要原因在于这一群体以低技能劳动者为主,多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如农业、建筑等。这些岗位劳动报酬低且波动大,导致收入稳定性较差。除政府的补助资金外,财产性收入等其他收入来源对这一群体的收入贡献微乎其微。由于缺乏积累资产的能力,他们很难从金融投资或土地租赁等财产性收入渠道获益。就业是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主要路径,但就业机会不足和质量低下对低收入群体增收造成了显著限制。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受产业结构单一、企业数量少等因素影响,就业市场需求疲软,特别是对于女性、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劣势群体,就业难问题更加严峻。此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部分传统行业萎缩,高技能行业兴起,低技能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导致低收入群体面临更高的失业风险。即便就业,这些工作往往属于临时性、低保障的岗位,无法为其提供可持续增收的条件。
要实现低收入群体的可持续增收,首先必须从劳动市场改革入手,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当前,劳动市场对低技能劳动者的适配性不足,导致其就业质量低、收入增长空间受限。因此,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就业的精准扶持力度,政府可与重点行业企业合作,通过定向招聘和就业扶持计划,为低收入劳动者提供针对性岗位。特别是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应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吸纳本地劳动者就近就业,减少因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家庭负担。在灵活就业和创业领域,应优化相关政策环境,例如提供灵活就业保障计划,为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劳动者提供职业安全和社保挂钩支持。同时,政府应设立创业引导基金,降低低收入群体的创业资金门槛,为其提供简便的创业贷款和政策咨询。此外,还需通过工资指导政策提升劳动者薪资水平,并加强劳动监察力度以保障其合法权益,避免因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恶性循环阻碍其经济改善。
均衡教育资源分配
提升技能培训精准度
人力资本是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收入的核心竞争力,但低收入群体普遍在教育和技能方面存在严重短板。由于基础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低收入群体难以获得优质的学习机会。他们的受教育质量、技能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削弱了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人力资本的匮乏不仅限制了当前收入的增长,低收入家庭中儿童的教育投入不足则会导致这一群体在代际延续贫困,形成恶性循环。部分低收入者甚至认为,即使努力工作或接受培训也无法改变现状,因而对进入劳动市场和劳动提升技能缺乏主动性。
针对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分布失衡与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积累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应实施多维度的政策干预以实现其可持续增收。为解决农村和偏远地区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应在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特别是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支持服务。在技能培训方面,应当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合作,设立区域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技能提升项目。政府可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吸引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开发针对性课程,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此外,还可以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工会组织和线上平台,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培训服务,如通过公益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抗风险能力
生计脆弱性是指家庭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维持基本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一旦遇到突发风险,如疾病、意外事故或经济衰退等,低收入家庭生计很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许多低收入者没有积累足够的储备金来应对突发状况,甚至难以承担基本的医疗费用,往往陷入“收入中断—借贷—贫困”的恶性循环。尽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由“广覆盖”逐步完善至“全覆盖”,但对于低收入群体的集约边际仍然有待提高,现阶段的保障水平和风险缓冲能力仍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不仅表现在保障待遇的区域差异上,还体现在针对突发性风险的应急支持机制上。一方面,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区域和群体的不均衡。例如,农村居民养老、医疗保障的待遇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地区,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难以起到有效的经济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应对突发性风险的社会救助机制仍存在短板。尤其是面对重大疾病、自然灾害或经济危机等突发事件时,现有救助政策的反应速度和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针对社会保障水平不足和风险缓冲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应从提高保障水平、优化区域政策和健全应急支持机制等方面入手,增强低收入群体的抗风险能力。应缩小城乡保障待遇差距,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例如,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并增加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特别是针对重大疾病设置更高的报销上限,以减轻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产业转移或经济转型中,对失业率较高的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提供专项就业保障政策。比如,在农民工输入地完善社会保障的衔接机制;在农民工输出地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和区域内就业项目,减少因农民工外出务工而带来的家庭压力和保障空缺;对轻工业为主的地区开发低技能就业保险计划。针对突发性风险,应设立专项应急救助基金,简化申请程序和审批流程,形成快速响应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危机的机制,降低对低收入家庭的冲击。此外,还可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推广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小额意外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构建多层次的风险保障体系。
(作者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