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学领域,文物照片当有历史分量、诗意审美和情感力量,拍到一张理想的文物照片绝非易事。5年前,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李占扬开设了一门专业课,教学生给化石拍“证件照”,只为了让文物照片真一点、美一点。
照片中的化石会“说话”
64岁的李占扬曾主持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达13年,发掘出土2颗10万年前古人类头骨化石。他还率领过我国第一支现代人起源考古队,赴肯尼亚考古发掘。
几年前,李占扬在批改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时发现,不少图片存在色彩失真、细节缺失、布局混乱等问题,论文看着“不美”、读着“不畅”。
为改变这一现状,李占扬专门开设《考古摄影与论文插图》专业选修课。“图片水平直接影响他人对论文研究规范性和成果质量的判断,关系到研究成果能否顺利发表。”李占扬说,好的考古照片要让隐匿于岁月深处的文明,以最真实、最具感染力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李占扬摸拟10万年前人类使用骨锤
刚开课,李占扬带去几块化石让学生拍照,并用设备为化石打光。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用手机广角镜头拍,有的站在凳子上俯拍。一来二去,不少学生还真拍出了考古者“想说的话”。
李占扬与团队在一次拍摄时更换了20多种灯具。“灯光如果太亮就显得化石冷冰冰,暖了又差点儿劲。我们在暗室里反复调整拍摄角度与距离,总找不到对的感觉。”李占扬说,直到团队成员点亮一盏普通的护眼台灯时,沉睡万年的纹理与色泽才被唤醒。
“就是它!”快门摁下,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灵井许昌人遗址1.35万年前的鸟雕像化石终于有了“证件照”。
感受一段历史,有时无需阅读宏大的文字,只需凝望一张照片。2021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要为李占扬亲手发掘的10万年前的骨锤工具拍照。李占扬决定,手握骨锤出镜。
优秀的考古摄影,要让照片精准提供历史线索和美的享受。“同一个手势,摄影师拍了310张。”李占扬说,骨锤工具的形态、使用方式,包括手持者的心理活动,都体现在照片上了。
学技术,也爱艺术
考古耍不了小聪明,“笨办法”就是好办法。工作中,李占扬有时需要把数张文物图放在同一张图片上。但图片千差万别,要么不是同一天照的,要么不是同一台相机照的。即便同一天,早中晚的光线也大不相同。“最复杂的一张图有176个图层。”李占扬说,当时正自学一种输入法,要背170多个字根,他做一个图层就记一个字根。“一个星期下来,字根学会了,图也做好了。”
在李占扬的课上,论文中所配照片的色彩明暗、排放布局等都有成熟的科学规范和处理技巧,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平衡还原文物的色泽,恢复破损文物的大致形态。在斟酌细节、调试参数、优化画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将往昔灿烂还原了出来,更将心中的热爱点燃。课程群里,学生时常分享自己拍摄或加工的作品,热烈讨论诸如“化石表面上的那抹青色该如何命名”等问题。
近年来,山东大学考古学院贯通课堂、田野、实验室和博物馆等场景,探索育人和科研新路径。2020年,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文物通史展中,95%以上的展品是由考古学院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的“证件照”自然也出自师生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