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还没上学,就感受到读书是一件庄重的事情。我的老家在福建西南部客家聚居区,客家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很多客家地区都建有字纸亭,写有字的纸不能随便丢弃,要拿到字纸亭焚烧。记得我家里有字的东西,哪怕是废旧的报纸,我父亲都会将它们叠放得整整齐齐。我小时候要获得读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围的大多数同学除了课本,家里没有其他书籍。很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亲节衣缩食,会想尽办法为我购买我渴望拥有的书籍。
为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不少教师都会念叨一句话——读书改变命运。就个人的成长过程而言,读书确实塑造了我的人生,读书、写书、教书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不可分割的生活方式。
这些年跟不同的学生交流,有一种说法在我的耳边反复响起,那就是“读书太卷了”。当读书跟分数、排名、收益挂钩,读书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负担。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但读书的方式不应该千篇一律。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攀比,读书会给读书人带来很大的压力。当现实状况低于期望值时,还会催生各种挫败感。同样一本书,有些读者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有些读者完全无感,这都是正常现象。当每个读者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阅读时,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读书让人看清自己,发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正是读书的奇妙之处。每次进入图书馆的书库,看着密密麻麻的图书,我心里都会有一种隐隐的震撼,感受到知识的博大与文明的浩瀚,进而意识到个体的渺小,学无止境。
读书之所以美好,还在于让我们邂逅各种有趣的灵魂,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通过与他们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理解了世界与时代的变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与书有关的物件,譬如藏书票、题跋、校样、审稿单、作者与编辑的往来书信、读者意见、稿费单等等,这些材料帮助我们还原了特定时代书籍的生产方式和阅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观察到书籍背后的“人”,他们以不同方式展现自己生命的温度和思想的气度。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阅读的对象与阅读的方式都在变化。也许,纸质书会像一些学者所预言的那样日益边缘化,但阅读一直是人类独有的美好体验,每个人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创新都离不开阅读。随着环境的改变,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方式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并没有过时。在我看来,阅读,就是思想与文化的呼吸。借助有效的阅读,思想得以推陈出新,文化得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