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4-09 11:24:53 发布来源:联合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王楠楠

在“双碳”战略驱动能源革命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工科人才?山东大学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以《节能减排创新训练》课程为突破口,构建了“课程、平台、训练、竞赛”四阶贯通、协同赋能的本科实践育人体系,打造出产教深度融合、数字赋能创新、思政全程浸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打造从课堂到产业的全链条育人模式

“课程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将‘双碳’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节能减排创新训练》课程负责人、山东大学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副院长袁学良介绍,该课程历经“基础建设、体系构建、战略升级”三个阶段,现已形成“基础研学塑形、基地实践强基、成果锤炼提能、思政铸魂引领”的全链条育人体系。

面对传统工科教育中思政融入形式化、实践内容滞后化等问题,课程团队创新提出“四维”破题方案。思政与实践互融,将“美丽中国”理念、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与节能减排项目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步深化家国情怀;校企资源整合,与国电科技、国网山东综合能源服务中心、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等20余家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邀请企业导师参与项目指导;项目动态更新,建立包含300多项案例的“阶梯式资源库”,涵盖新能源、储能等前沿领域,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数字平台支撑,搭建一体化数字实践平台,集成虚拟仿真资源,打破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时空壁垒。

以“固废基轻质低碳建筑保温材料研发”项目为例,从调研煤矸石堆存到完成二氧化碳矿化养护工艺设计和产品制备,最终斩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构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创新的育人生态

“我们终于实现了‘用科技做公益’的初衷,实现了在志愿服务精神主导下,以服务团队的公益力量推动科技突破,以科技成果服务绿水青山与社会民生的完整转化与闭环!”在评委热烈的掌声中,学院张平洋、王佳乐两位同学的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点石成金”项目是学院实践育人体系孵化下的典型成果之一。项目以科技赋能志愿行动,聚焦大宗固废处置难题,建立“专家团+技术团+服务团”的“三团一体化”管理模式,搭建固废数据库及协同低碳处置智慧决策系统,为产废和利废企业提供固废公益信息及固废低碳处理方案。项目斩获了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是全省环境保护类唯一金奖项目。

在实践育人体系支撑下,学院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与地方政府共建“固废资源化联合实验室”,学生方案直接应用于新泰市煤矸石的资源化、高值化利用;搭建跨学科创新生态场,文理工医学生组队开发“社区碳足迹计算器”;打造数字化育人生态链,建立“全周期、全流程”评价体系,教师评定、小组互评、企业反馈多维画像学生能力。近5年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

从“山大样本”到全国示范的辐射效应

“节能减排全链条实践育人体系实现了四个结合——思政与课程结合、传统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产业结合,学生人人有导师、人人有项目,创新素养得到持续提升。”山东大学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永卫说。从课堂里的学术研讨到生产线上的工艺优化,从实验室的数据模型到乡村社区的问卷调研,节能减排全链条实践育人模式已产生显著辐射效应。

节能减排创新育人体系成为新一轮本科审核评估的特色亮点,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树立了典范。课赛结合的本科实践育人模式推广至省内外多所高校,多位教授应邀做培训报告。

袁学良表示:“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扛起双碳使命的‘π型人才’——既精通能源技术,又熟悉经济管理,更能推动产业变革。节能减排全链条实践育人模式持续迭代,山东大学正为新时代能源革命输送更多战略型创新者。”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