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驻鲁大学校园内丰富多彩的课程中,有不少有趣的特色课“一座难求”,甚至火出学校,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被网友们羡慕地称作“宝藏”课程。在山东师范大学校园里有个“有氧健身俱乐部”,上课减肥还可以拿学分,健康减脂成为“课业成绩”标配,学生们“上着上着就瘦了”;在山东大学的课堂上,医学生们的手术刀替换成丝线和竹片,在宋锦中探索医用蚕丝缝合线的灵感,在制作手工的过程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基因,让非遗课也“卷”起来。
这门课上着上着就瘦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随即,减肥的风也吹进了大学校园。近日,山东师范大学的“有氧健身俱乐部”登上热搜,彩带操、艺术体操、健身鼓、tabata……这些熟悉的有氧健身训练名词出现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让体育课程成了校园里的“秒抢课”“明星课”。

活力四射的健身鼓、翩翩起舞的彩带操……在山东师范大学体育馆内,体育教师王迎新的课堂就像舞蹈节目排练,音乐袅袅,舞姿曼妙,赏心悦目。“作为体育项目,操舞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在竞争对抗性上有所减弱,但在观赏性和表现性上更强。”王迎新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的期待和体验感对等,保持学生们的热情,她在体育课堂上加入了彩带、花球、健身鼓以及优秀传统曲目等多种新颖元素。同时,得益于先前在健身俱乐部的工作经验,她还将有氧健身训练模式引入了体育课堂,打造了校园里的“有氧健身俱乐部”。
舞蹈的美感与人的形体、姿态息息相关。在操舞课上,王迎新会采用形式多样的排舞、刚柔相济的练习方式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训练同学们的核心力量、腿部力量、身体协调性等。一堂体育课下来,既传扬了舞蹈艺术文化、陶冶了学生艺术情操,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王迎新在课堂上始终强调,学生要树立文化自信,将祖先留下的智慧成果融入日常生活。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王迎新回忆,初上课时,由于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接触舞蹈,难免出现畏难情绪。尤其是班里的两名男同学,总是有些不好意思。为此,王迎新带领学生们通过反复练习卸下心理包袱,在充满自信、活力的律动中领略舞蹈艺术的魅力,“操舞课就是引导同学们大胆地展示自我,勇敢尝试,这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非常好的锻炼。”王迎新说,操舞课很考验团队合作精神,为此她的课程编排经常以小组协作的模式进行,“小组协作考验学生们对动作创编、队形设计、协同合作等多个方面的能力,每一位同学都能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加入进来。”
在王迎新的谆谆引导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下,“有氧健身俱乐部”的学生们逐渐从“舞蹈小白”蜕变为“舞林高手”。不仅最初那两位略显腼腆的”微胖男孩“成功减重变身“型男”,其他同学也不同程度地达到了健美瘦身的效果,“不仅体测更轻松,身体更轻盈,体态也变得挺拔优美了。”同学们表示,“有氧健身俱乐部”让自己明显变得更加自信大方,锻炼了更积极、健康的社交能力。
体育教学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常言道,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吃与动平衡好,才更有可能练出好身材。为了让学生在科学训练的同时能科学饮食,吃得健康、吃得营养,不给“健身计划”拖后腿,体育学院还整合了多位专业教师的力量,成立了专门“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和心理健康处方,并指导他们合理安排膳食。王迎新表示,“我们将持续向大家普及营养膳食知识,助力更多人合理规划膳食,未来,我们的普及范围会从学生拓展至全校师生。”
医学生做非遗有多“卷”
当传统非遗技艺遇上现代医学教育,会激发出怎样的科研灵感?近日,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推出的“医韵匠心”劳育美育融合实践课堂引发关注。活动以“三师协同”模式、非遗文化跨界创新为亮点,通过沉浸式实践教学,探索高校文化育人与学科融合的新路径,成为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
在首期实践课堂上,非遗技艺传承师吴老师手持珍贵的宋锦布样,向医学研究生们展示“挑经显纬”72道工序技法以及宋锦纹样中蕴含的美好寓意;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文斐和周亚滨老师从宋锦的织造结构、蚕丝蛋白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特定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应用等视角,解读宋锦纹样中的人体美学和宋锦原料在现代医学中应用的可能性;辅导员老师刘淑红则引导学生思考“工匠精神与医学研究中科学家精神的共通性”,引导学生通过“手艺”与“心意”的联结,构建起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双重坐标。这种“非遗大师传技艺、学术导师解内核、思政教师塑价值”的三师协同模式,让课堂兼具文化厚度与学科深度。
在实践课堂上的“非遗青年说”环节,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医研先锋”宣讲团成员以《本草纲目中的染缬智慧》《宋锦材料的抗菌探索与未来》《非遗宋锦—医用蚕丝缝合线智慧工厂项目》为主题,挖掘非遗文化中的医学基因,重识医学与传统工艺的共生关系,讲好中国医学故事。基础医学院张超老师点评表示,“从古代医籍中发现非遗技艺的科学性,这种跨学科思维正是医学创新的重要源泉。”
更值得关注的是,实践课程感恩教育融入“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学生们计划在学期末,将延续三个月制作的百余件非遗作品,以“非遗盲盒”形式赠予关心他们成长的学校教职工代表,让融入了学生创意的非遗作品,成为师生情谊的特殊载体。
随着活动的进行,学院师生们被“医学生做非遗手工有多卷”“医学生指尖上的非遗”“传统蚕丝蛋白力学特征和修复材料的仿生设计思路”等热点话题朋友圈刷屏。参与的学生中,超过九成认为活动提升了创新思维,超过八成表示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当医学研究生们穿针引线制作紫竹腰扇时,指尖流转的不仅是丝线和竹片,更是文化传承的脉络。通过这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课堂,让学生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青春力量,更触摸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脉搏。活动总策划、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乃亭表示:“我们培养的不仅是实验室中的数据解读者,也是心怀文化自觉的生命守护者。从文化载体到科学载体的认知跃升,也印证了美育劳育课程‘以美启真’的教育价值。这种融合教育,正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时代之问的山大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