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推进经学研究的传统赓续与当代创新

发布时间:2025-03-19 10:22:57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任杜泽逊向参会学者介绍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开展情况。本报记者 张清俐/摄

◇本报记者 张清俐

3月15—16日,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5中国经学论坛在济南举行。会议研讨涉及经学通论、经学史、经学文献与小学、《尚书》学、《诗经》学、《春秋》学、四书学等,来自文献学、哲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通过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新材料,展现了当代经学研究的蓬勃生机。

经学的历史价值与

当代传承

经学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对于经学塑造的文明根基,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任杜泽逊从历史性视角展开回溯。他提出,历代经学家通过注疏、校勘与义理阐释,构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认为,当代经学研究既要“返本”,更要“开新”;既要扎根典籍、赓续文脉,又要让经典智慧回应现代社会的关切。希望学术界推动经学与文学、哲学、史学等多学科交融,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探寻经学研究的当代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康晓光认为,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经学家们与时偕行、返本开新。经学必须落实于现实问题的解答之中,不仅需要章句之学,更需要义理之学;不仅需要理解古圣先贤的义理之学,还要开创贯通古今、能够经世致用的义理之学。

经学史上对于儒家经典的诠释占据核心。有学者认为,尽管儒家有着2500多年的经典诠释实践,却缺乏系统的总体理论反思。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王钧林提出,亟须分析历代儒者对经典诠释的实践及其路径、方式与方法的学理基础,比较几种诠释模式及其路径与方法,总结成败得失,构建一门儒家经典诠释学或中国古典诠释学。将重沉潜、熟稔、领悟的工夫实践,升华到理论的高度,产生诠释理论与方法的觉醒意识,强化理论反思、省察与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秉元从精神史角度,回溯经学发展历程。他提出,当代经学研究需直面“两希之学”(希腊与希伯来)的具体视域并加以回应,通过与具体学科对话(如政治经学、经学人类学),揭示自身独特视野。

在经典中解读文明的基因

经学本质上是以经典为核心的综合学问,涵盖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等多个维度。当代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学理与方法上的跨学科性推进整体的经学研究。

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阅读、理解经典需要训诂,训诂起源的时间节点关系到我国传统语言学的进程和经典注释学的源头。基于文字起源、学校建制和经典教育的分析,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讲席教授虞万里提出,我国的训诂萌发于殷商晚期,起源于西周的《诗》《书》教学,兴盛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定型于汉代经师的解经传经。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生群对“文王受命称王”的考证,展现了文献实证的历史穿透力。他结合《尚书》《诗经》《竹书纪年》等文献,详细梳理了文王称王的历史细节与政治伦理。湖南岳麓书院教授朱汉民聚焦胡瑗的经学,提出其继承和弘扬先秦“师道”精神,开拓了宋学的义理经学,提升“师”在儒家政教形态中的地位,既开宋学之先河,又重建宋代的政教秩序。

厚重经典中的注释、校勘、阐释,见证了历代经学家在他们有限生命里如何以“皓首穷经”的方式完成文明传递的使命。如今,这一使命落到了新一代学人肩上。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表示,此次大会不仅是对经学这一古老学问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积极践行。

记者在会上获悉,历经近13载深耕,山东大学“十三经注疏汇校”工程取得里程碑式成果。目前,《尚书注疏汇校》《尚书注疏校议》已正式出版;《周易注疏汇校》《周易注疏校议》进入清样审定阶段,即将面世;《毛诗注疏汇校》初稿完成进入精修,《礼记注疏汇校》工作稳步推进。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