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代表委员热议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法治护航教育数字化良性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06 14:55:14 发布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是当前的“大热”领域。全国两会期间,法治护航AI赋能教育的话题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热门领域和焦点话题相“碰撞”,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法治日报》记者采访多位关注教育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从法治角度畅谈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这一话题。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机遇也是挑战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人工智能浪潮澎湃之下,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谈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发展前景,代表委员都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看来,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最需要的是基于人工智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能够赋能教师精准教学和减负增效。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充满期待。他认为,当前校舍和师资紧张问题较为突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部分师资,利用网络空间替代部分校舍,将最能启迪智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引入人工智能中,进一步赋能教育。不同地区教师可以实现远程协作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也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要引领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把握新技术赋能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合力深度开发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高子程说。

多措并举提升教师队伍数字素养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育部近年来也在不断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相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速融入教育场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应对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碎片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意识欠缺、教师数字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待加强等问题,制约着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成效。

“仍有不少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并未足够重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认为数字技术仅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辅助工具。”刘希娅建议开展全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专项行动,强化人工智能+教育、数据驱动教学等前沿内容和融合应用培训。

此外,还应完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长效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数字化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鼓励学校探索通过设立荣誉称号等方式促进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实践。同时,细化评价考核,依托《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指导各市区细化教师数字化能力评价机制,并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参考。

加大投入促进数字教育均衡发展

在教育数字化发展中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支持力度,保障教育公平也是代表和委员们强调的重点。

高子程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和乡村地区学校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

刘希娅也注意到,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农村教师数字素养明显低于城市教师。她建议设立专项经费,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支持学校采购数字资源、建设智慧教室。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多次走访西部县域学校后发现,很多学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不仅教师匮乏,而且教师专业素养差。

对此,杜海峰建议从国家层面设立西部专项计划,为西部县域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支持,通过引进与培训年轻骨干教师,切实提升西部县域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并加快县域学校“智慧课堂”改造,完善县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资源支持体系。还应加强区域协作与资源共享,共同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质量。

教育数字化发展法治保障不能缺位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如何良性发展是关键。记者浏览一些社交平台发现,不少家长都在讨论孩子用人工智能“抄作业”的问题。遇到难题,人工智能确实能迅速给出最优解,但个别孩子也开始过度依赖使用,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杨其峰认为,家长应限制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时间,学校要让学生树立“人工智能可作为辅助工具,不可代替主导创作过程”等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避免对人工智能辅助工具过度依赖。

教育数字化发展,法治保障同样不能缺位。杨其峰建议,相关部门应考虑出台相应法规,完善教育数字化法治建设,规范教育数字化发展。比如,通过制定数字化法、教育数字化条例等,明确学习类人工智能工具使用范围。

人工智能时代之下,赋能教育只是其中一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李孝轩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如使用规则、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众多治理挑战。他建议完善人工智能法治建设,加快人工智能立法进程,构建起人工智能治理的“四梁八柱”,推进技术标准制定,填补现有法律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空白。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