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3月3日讯(记者 刘姮)“很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我的耳朵睡着了。”2月28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多功能厅内,一场以“健康聆听,无碍沟通”为主题的第26届全国爱耳日公益活动达到了高潮。佩戴人工耳蜗的5岁男孩小雨(化名)以稚嫩却充满感情的声音朗诵,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与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联合承办由青岛市残疾人联合会、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市妇女联合会主办的爱耳日系列公益活动,这不仅是一次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更是为岛城听障群体点亮希望之光。活动由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副主任、门诊部主任袁英主持,他以铿锵有力的声音,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青岛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宋宗涛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副院长李建军分别致辞,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听障群体的关爱与期待,也表达了对科技改善听障人士生活的坚定信念。
活动现场,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副主任、耳科主任宋忠义用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截至目前,该院已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300多例,术后语言康复率高达90%以上,其中超过80%的儿童成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重获新生的家庭。”宋忠义的话语,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

宋忠义在致辞中表示,人工耳蜗纳入国家集采的政策将于今年3月3日正式落地实施。此番政策的调整,针对人工耳蜗这一关键医疗产品,实现了价格的大幅下调,费用由原来的10~30万左右,降至大约5万元左右。
曾经,人工耳蜗因其不菲的价格,被视作一种高端医疗辅助设备,令众多听障患者因经济压力而望而却步,错失了通过手术恢复听力的宝贵机会。如今,随着政策的顺利实施,人工耳蜗的价格变得更加亲民,为更多听障患者打开了通往有声世界的大门。
随后,该院耳科主治医师傅莹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原理转化为生活智慧,让观众直观了解到:“人工耳蜗如同声音解码器,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这一形象的比喻,让在场的家长和孩子们对人工耳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针对家长最关心的手术时机问题,专家强调:“1~3岁是黄金窗口期,每提早一个月干预,语言发育就能追回三个月的进度。”这一观点,让在场的家长们更加坚定了为孩子尽早治疗的决心。
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的专家随后介绍了听障儿童康复业务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康复训练项目。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许多听障儿童不仅恢复了听力,还顺利融入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数据显示,经过系统康复的儿童,社交能力提升率高达70%以上。

现场展示的案例中,孩子们从寂静无声的世界,到如今的欢声笑语,这一转变让在场的家长们热泪盈眶。他们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孩子们未来的无限可能。
本次活动还为到达现场的人工耳蜗植入者提供了免费调机服务。专业的听力师为每位患者进行了细致的设备调试,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同时,现场还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了助听器使用及保养指导服务,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使用这些辅助设备。
除此以外,针对遗传性耳聋患者及其家属,活动特别安排了免费咨询及遗传指导服务。遗传学专家为市民解答了关于遗传性耳聋的疑问,并提供了科学的遗传咨询,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避免遗传悲剧的再次发生。
这一天,小雨的声音成为了最美的旋律,它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耳朵,更唤醒了人们对爱与希望的无限向往。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每一个听障儿童都能像小雨一样,勇敢地走出寂静的世界,迎接属于自己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