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4辽宁大学国家发展论坛”之“儒学价值与东亚文明”平行分论坛在沈阳召开。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深入探讨儒学价值与东方文明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以期为推动儒学的创新发展和东亚文明的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辽宁大学哲学院教授吕梁山主持论坛开幕式,辽宁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史丽宏致辞。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阐释儒学的时代内涵
中华文化语境下儒家独特责任使命担当下的个体意识深深影响了东亚生命主体意识,张载的《西铭》就是一种典范体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新春认为,张载通过《西铭》构设了针对个体之“我”的理学新语境。这种语境昭示了对于天地造化的宇宙大家庭一切生命存在的目的性守望与终极性敬畏善待,开显了士人当仁不让于圣贤的生命主体意识自觉,宣示了士人致君泽民利物舍我其谁的强烈家国天下以及整体宇宙担当。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许家星认为,对清代学术的“反理学”定位未必妥当,清代“反理学家”的思想在根底上对理学仍然是认同多于修正。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客观认识理学、阐发理学的普遍意义与时代意义,尤其是理学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龚晓康认为,阳明心学对于身心问题的讨论,不在于躯壳层面生理与心理的交互作用,而在于如何从“躯壳的己”回归源初“真己”,以实现生命的究极安顿。阳明心学对身心问题的思考并没有停留于感受论与认知论,而是关涉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等更为宏大的视域,也为中西哲学相互镜鉴乃至相互资益提供可能。
冯友兰主张要抛开中国传统哲学中某些无证实性的形而上学命题,并应以基于逻辑分析的方法实现中国哲学的“接着讲”。对此,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文碧方认为,冯友兰借助西方逻辑分析法反思、审视和检讨中国传统哲学,对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无疑具有开山之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方旭东认为,气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一个显著差异,并详细分析了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第三卷“科技思想史”中提到的几位中国哲学家的气论异同。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畅从文质论、三代之治与历史文化宇宙三个方面分析了黄宗羲面对晚明心学流弊所建立的“寓性命之学于经史”的理气合一、道事合一的“新心学”形态,认为心性之学跟经史之学得以彻底融汇,是黄宗羲所代表的浙东学术对阳明心学的修正。

与会学者发言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在对比研究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辽宁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赵炎通过梳理中西印文明所共同的经验结构,提出张祥龙所谈的经验不是被二分的主体和客体的经验,而是互融为一体,时时刻刻构成对方的经验。在我和他者之间的经验中,“之间”本身要比我和他者更重要,“之间”先于存在者,“之间”的交织构成了“域”,“域”所代表的构成性与发生性在中西印文明中是一样的。儒家所谈的成己成物是对整个域本身的成就,边缘域思想是张祥龙对儒学与现象学的会通作出的重要思想贡献。
中国知识界对基督教的诠释本身也可视为中国文化近现代的一部分。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安泽认为,这种对西方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外在超越”的思想形态的涵容和汲取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新的理论凭藉,对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乃至世界文明的重建树立根基,具有至为深远的文化意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海燕认为,儒家宗法父权制下的孝道伦理使得家庭中夫妻关系让位于亲子关系,母亲的身份地位远高于妻子。基督教伦理则要求男子应离开父母与妻子组成家庭,夫妻双方具有平等身份。儒、耶之“母”“妻”二性上所表现出的不同取向有着功能上的内在统一性,分别以各自的文化样态及人性解读,完成了一个人由生到死的生命意义的系统建构。
辽宁大学哲学院教授王雅通过对比历史上以“贞节烈女”为导向的女性观,发现其是对传统“才行高秀”女性观的一种选择性偏失与极端化。她表示,共建当今现代化社会,不仅需要纠正对历史上单一女性观的误解,也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会议由辽宁大学主办,辽宁大学哲学院、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辽宁大学基地承办。
与会人员合影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