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AI+医学会有怎样的火花?山东大学这堂课让学生大开眼界

发布时间:2024-10-23 10:23:23 发布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作者:

10月19日晚,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医道大讲堂里,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情景互动式”思政课进行中。2024年诺贝尔奖、深度学习、脑机接口、细胞图谱、人工智能设计蛋白、WAIC镇馆之宝、开源or闭源、通义灵码、基座大模型、协同阵列机器人……每一个词汇都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和思考。基础医学院辅导员刘淑红通过丰富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和对比分析,利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与学院200余位本科生、研究生共话AI,激发学生医学创新思维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意识。

课堂伊始,刘淑红先抛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分享各自在手机上常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pp。很多同学说出了同样的困惑:面对琳琅满目的App不知该如何选择,很多下载之后就闲置了,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个问题,刘淑红以“不被闲置的AI才是好产品”为标题,给学生分析了市面上常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pp和人工智能硬件的分类、开发背景、技术参数、使用测评,并通过现场操作演示,展示了几款大家在学习、科研、生活中使用率较高的App,让学生了解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便于日后的精准选择。同时,她特别提醒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法律和规范问题,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

随后,刘淑红给学生分享了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的最新资讯和参会感受。通过展示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和机器人构造的技术参数,为学生讲解了中国在异构群智和具身智能领域的聚力突破,以及国际国内在通用大模型、垂类大模型研发方面的新进展。通过展示AI技术在商业端和个人用户端的落地应用,为学生建构了一座“未来之城”,让他们感受到“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

最后,课堂的落脚点定位在通过分享2024年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案例,引导同学们将医学专业学习和科研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关注智能诊断、个性化医疗、药物研发、患者监护和预测、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医疗大数据分析、AI的医学应用伦理挑战和跨学科素养提升,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国内外实验实习、交流和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全球竞争力。

参与此次思政课的学生感触颇深,2024级临床五年制二班的张嘉宜说,在AI与医学发展的互动课堂上,仿佛“穿越”到了一个未来世界。老师用生动的例子,把高深的科技知识讲解得如同探险故事,让医学新生听得津津有味。

2023级临床医学(5+3)专业本科生王晓蕊表示,这堂课上,老师化身引路人,带着他们一步步探索AI与医学交汇的奇妙世界。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将复杂的AI技术娓娓道来,让他们对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这堂课不仅点燃了他们对科技医学的热情,更对未来医疗充满了无限憧憬。

2023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本科生王琪则表示,这次AI与医学发展的互动课堂讲座就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科幻大片预告片,AI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就像是一根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让医学世界焕发出了全新的光彩。复杂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在AI的加持下,都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和精准,这让他们对AI与医学的结合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乃亭鼓励学生,面对不可回避的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时代医学生要认真地思考知识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关系、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伦理的关系等。

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马宏峰表示,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都要用好教室里的“第一课堂”,用党的创新理论和高水准的专业课教学以“理”育人,既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又要做好思想价值引领,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借鉴国际经验;用好行走中的“第二课堂”,结合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和参与度;创新运用云端上的“第三课堂”,面向未来,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增量学习要求,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