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大学:“三个课堂”赋能乡村教育

发布时间:2024-10-21 21:39:46 发布来源:教育部网站 作者: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山东大学依托百廿深厚文化底蕴,发挥资源优势、聚集青年力量,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公益新模态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项目背景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曾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新时代青少年文化引领的重要思想养分,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教育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和“魂”。乡村振兴战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传承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山东大学依托百廿深厚文化底蕴,致力于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山大力量。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挂靠国际教育学院,是目前中国高校唯一一所集文化体验与教学、人才培养与培训、理论探索与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基地依托国家平台和大学优势,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宗旨,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目标,秉承“知行合一、博古通今、学以致用”的理念,致力于创造性地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以促进实现中国文化的生活化;树立中外文明同时空的观念,注重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共享;用“国际话语”讲中国故事,加强中国文化的呈现力、诠释力和传播力,服务国家文化自信建设和软实力建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高校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和国家文化自信建设,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前期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再次提档升级,推出包括“华彩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和美课堂”世界多彩文明交流互鉴、“日新课堂”教师文化教学赋能三大公益文化课堂体系的文化乡村行公益项目,打造规模化、系统性、广辐射,可传承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三个课堂”赋能乡村教育,将山东大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事业推进中探索凝结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服务于乡村教育振兴和文化振兴,培养赓续中华文脉的文化“两创”青奇兵,服务国家战略,讲好中国故事,助力齐鲁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助推世界多彩文明交流互鉴。

  二、项目简介

  “三个课堂”聚焦“文化传承创新和文明交流互鉴”主题,依托山东大学平台优势与资源优势,凝聚一批有深厚家国情怀、热心公益事业、文化教学能力过硬、文化“两创”潜力凸显、国际传播素养突出的青年力量,面向乡村青少年周期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课程、世界多彩文明交流互鉴公益课程和乡村教师文化教学赋能公益课程,打造规模化、系统性、广辐射,可传承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让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正能量,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根基的时代新青年,服务国家战略,讲好中国故事,助力齐鲁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助推世界多彩文明交流互鉴。

  “三个课堂”现有中外志愿者184人,有成熟的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具备自主课程研发能力,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质量监控流程,目前已形成超200余门的独立知识产权课程资源库。项目自启动以来,先后走进山东省邹城市郭里镇独山小学、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后南宫小学、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五湖小学、河南省确山县老臧庄小学、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实验小学、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千乘湖小学、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长江路小学、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心路小学等42余所贫困县区中小学,开设了超11000课时的公益课程和体验活动,受益群体近万人,获评山东大学第五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等七项荣誉表彰,多次被新华社等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单篇新闻浏览量超100万,已成为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教育品牌活动。

  三、内容体系

  (一)“华彩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课程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青少年在教育中学会体悟和欣赏‘中国美’”是“华彩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课程(以下简称“华彩课堂”)推进实施的背景与初衷。“华彩课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内核,积极响应“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聚焦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问题,力求通过文化公益来育新人、兴文化、聚民心,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学子的距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育苗”,为传承中华文化打下良好基础,涵养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华彩课堂”团队志愿者均接受过教育学、教学法和中华才艺课程学习,具备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群体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能力。在组织实施方面,“华彩课堂”项目会定期招募有意向提升文化教学能力的同学加入课程设计研发团队,分专题成立授课小组,由具有相对丰富的文化教学实践的同学担任组长,低年级同学担任课程助教,共同设计文化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朋辈互助,教学相长,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掌握1-4个专题的文化教学课程,发挥专业所长,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目前“华彩课堂”团队已围绕非遗传承、节气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文创设计等主题自主研发设计了十八个专题的中华传统文化储备课程,有丰富的文化教学实践积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知行合一,力求做到“文化导入深入浅出、互动体验便捷有趣”,不断加强课程规范化指导,以优质的课程体验扎实文化育人内涵。

  (二)“和美课堂”世界多彩文明交流互鉴公益课程

  “和美课堂”世界多彩文明交流互鉴公益课程(以下简称“和美课堂”)解决的是乡村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问题,让中国孩子在世界多彩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大环境下能彰显文化自信。项目现有来自法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30余名国际学生志愿者,用有趣生动的课堂表现形式向中小学生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世界文明的多彩风姿。2023年,“和美课堂”公益团队走进淄博高青、济宁邹城等地为当地学校、社区及青年友好单位送去《蓝天之国人文风情鉴赏》《越南人文风情鉴赏》等十四场主题文化课程,向中国青少年介绍了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建筑特点等,用在中国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全新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看待问题和体验世界的多样性,培育面向世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积极心态,为培养有中国精神、世界胸怀和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基蓄能。

  (三)“日新课堂”教师文化教学赋能公益课程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日新课堂”教师文化教学赋能公益课程聚焦解决文化志愿服务“一锤子买卖”“昙花一现”的问题,通过给乡村学校老师授课,让乡村教师真正理解和掌握文化教学的理念方法,提升中小学创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保证高质量课程的可持续输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驻地化发展和常态化运行。首期“日新课堂”邀请到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赵跃开设《地域文化与传播》专题讲座,把文化符号塑造传播、地域文化传承交融等专业前沿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为乡村教师如何将当地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提供了创新性指导,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展现了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高校力量与高校担当。在课程设计上要呈现传统文化“厚度”,提升人文素养的“亮度”,挖掘文化育人“深度”,进而提升中小学教师创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四、运营模式

  “三个课堂”依托山东大学文化乡村行公益团队组织开展活动,由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作为校内指导单位,开放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作为团队培训、课程教学、教具研发、文创设计等团队校内活动场地,安排具有丰富文化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团队指导教师,聘请文化公益服务、文化“两创”、国际传播等相关领域专家担任项目顾问,保障规范有序开展公益服务活动。

  文化乡村行公益团队设队长一名、团支部书记1名,负责团队日常事务,围绕文化乡村行公益项目主体内容,根据指导老师的建议制定年度工作任务,并协助完成与文化乡村行公益项目有关的其他事项。团队下设“华彩课堂”“和美课堂”“日新课堂”三个不同的项目主理团队,负责三个公益项目的执行与运营,根据项目发展需要,招募培养一定数量的固定或流动志愿服务团队,为志愿者提供体系化的文化教学锻炼机会和文化“两创”实践平台,实现知行合一,扎实育人内涵,涵养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信,让“华彩、和美、日新”成为中国青少年朋辈传承的公益力量。

  五、公益效应

  讲好中国故事,服务文化强国战略部署。“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山东大学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聚焦“文化传承创新和文明交流互鉴”主题,以文载道,以文铸魂,通过“三个课堂”多维并进的公益形式,打好文化志愿服务组合拳,促进文化志愿服务提质增效,深化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服务国家战略,讲好中国故事,助力齐鲁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助推世界多彩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

  厚植齐鲁沃土,响应乡村振兴社会需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文化浩荡绵长,齐鲁文化根深叶茂。“三个课堂”公益项目从齐鲁文化、黄河文化深厚底蕴中充分挖掘文化育人、文化振兴资源,通过定制式研发、模块化输出的方式将山东大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事业推进中所探索凝结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应用于乡村教育振兴,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教育,发挥高校文教融合、产教融合优势,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育人新模式。

  赓续中华文脉,助推文化育人机制创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三个课堂”公益项目用生动的课堂形式、丰富的体验内容和创新的研发设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学习生活,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乡村孩子在沉浸式体验学习过程中增进文化理解、强化文化认同,引导青少年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浚源引流,实现青少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奔赴”,让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引领青少年成长的正能量,让中华文化基因永续传承。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文化“两创”青春力量。“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三个课堂”公益项目引导青年学子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为青年学子提供丰富的文化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与实践,发挥青年学子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创新驱动作用,搭建平台展示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深刻思考,培养一批有深厚家国情怀、热心公益事业、文化教学能力过硬、文化“两创”潜力凸显、国际传播素养突出的青年力量,凝聚更多的青年力量加入到文化两创的事业中来,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中华文脉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历久弥新。“三个课堂”赋能乡村教育,扎根华夏,厚植齐鲁,着力打造“创新-转化-躬行”全链条文化公益综合体,探索实践文化志愿服务新模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谱写青春华章。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