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报 记 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车慧卿 贾富康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是促进和提升国家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国家图富强、为天下储人才”,在这一崇高使命的指引下,以人事人才改革赋能教师队伍建设,以人才驱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大学一直在路上。
完善顶层设计和人才支持机制
时针回拨到2018年,山东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将“人才强校战略”确立为学校的龙头战略,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部署首轮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三年后,学校紧跟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大部署,更加注重“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人才队伍,引领带动体制机制改革”“牢牢抓住主要矛盾,针对关键短板精准发力”“全校协同推进改革,发挥校内外资源叠加优势”,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破题。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学校全面落实人才领域“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新要求,在系统总结首轮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经验、深入分析制约实现新突破、新跃升“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提档升级人才强校战略,出台《山东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作为党的二十大之后提交学校党委常委会的第一个议题审议通过,迈进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新时期。
放权赋能,因地制宜,是推动学校人才发展的重要引擎。学校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人才政策下放试点,自主确定《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人事改革方案》,围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人才评价更注重原创理论重大突破和解决重大工程难题等成果质量和代表性成果。
如今,“岩土工程中心团队”也已从初创时的“4+4”(4位老师+4个学生),壮大为拥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00余人的科研创新团队,并入选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4个国家级团队,走出“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特色发展之路,放权赋能改革成效可见一斑。
力破“五唯”,唯才是举
有了完备的顶层设计和人才支持机制,下一步该如何落实引进各类优秀人才?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山东大学以求贤若渴的决心,完善杰出人才体系与搭建全球聚才网络并举,致力于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10年前,山东大学着手开展海外招聘,下大力气引进海外优质人才资源。
从1988年在中青年教师中破格提拔正副教授,到1993年破格提拔徐显明、曲音波、展涛等16名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正教授,再到如今张群姿、许振浩、聂天洋、杨帆、孙磊等青年学者在人才培育成长中脱颖而出。海纳百川、唯才是举,山东大学彰显着对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近年来,山东大学力破“五唯”,设计出台重学术水平、重教学水平、重实际贡献、重发展潜力的杰出人才评价体系,构建起“顶尖—领军—青年—后备”四个层次衔接有序、具有山大特色的人才体系,形成“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山大杰青—齐鲁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学者”等五个梯次的立体化支持机制,使人才均可得到与其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培养支持。
2018年以来,学校齐鲁青年学者中有295位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占比近56%;53位青年教师破格评审晋升教授职务;博士后斩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人才引领发展,期待春色满园
立足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历史节点,山东大学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秉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提升素质能力,弘扬尊师重教风尚。
德育为先,修身为本。山东大学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 践行光荣的使命”主题,组织新入职教师开展名师名教实物展,并首次举办新教工入职典礼,“校长第一课”同期举行。
完善传帮带机制,开展教研教改、能力提升培训,学校实施博士后“育苗计划”,有力推进“U40”计划,赴井冈山开展中青年学者及管理骨干培训研修,全面提升教师思政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今年6月,山东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五大高地、实施七大战略、抓好九大任务等重要部署,“人才”有关的内容均居于前列。其中,人才强校战略更是位居“七大战略”之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学校综合改革的“牛鼻子”。学校将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延揽“大学者”,关心扶植“小人物”,以百花齐放的生动实践,迎来人才引领发展的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