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它提供给我们一个很有价值的平台,加深我们对于倍半硅氧烷化学的理解,方便我们与其他年轻学者联系,相互交流经验、激发灵感。”说这句话时,来自波兰的青年科学家米洛斯·弗赖德里希已经在山东待了14天。其间,参加学术报告、动手实验、外出观摩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米洛斯·弗赖德里希的经历是东道主——山东大学作为组织者规划中的一部分。此外,米洛斯·弗赖德里希还得到了更多惊喜。
8月18日至31日,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倍半硅氧烷化学的创新与未来”在山东大学举办,来自日本、法国、韩国、泰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等十几个国家的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与了此次活动。
山东大学测试中心老师讲解高端仪器使用原理和应用。 受访者供图
“一如既往地,我们被中国人的好客所感动”
作为本项目的组织者之一,中外青年科学家论坛主席、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刘鸿志已经筹备了许久。他告诉记者,这是山东大学申报并成功立项的国家级暑期学校,也是首次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的国际暑期学校项目。
据了解,国家留学基金委于2024年设立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暑期学校项目,旨在搭建世界青年科研人才交流平台,吸引世界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参加短期科研学习交流活动,深化中外青年学术友谊和交流互鉴。
来自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的学者谢尼娅·巴拉诺娃第一次来到中国。
跟随中外青年科学家考察团,他们来到位于山东北部的德州市临邑县,走进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近距离观察中国化工企业的生存之道——成立54年来,从濒临倒闭到成为德州纳税前三的支柱企业,从执着于传统工艺的老牌油企到深耕精细化工领域的中国企业500强……“改革”一词,深刻在恒源石化的发展基因里。
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齐鲁晟华制药有限公司里,谢尼娅·巴拉诺娃和考察团看到了这家企业在国内独家生产的众多农兽药产品;在齐鲁葫芦艺术品博物馆里,“山东手造”非遗工坊——葫芦烙画技艺的巧妙之处被学员们捕捉到了,在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之中,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谢尼娅·巴拉诺娃向记者感叹道:“我们参观了很多化工园区,看到了各种不同的现代生产线,对公司代表的友好接待印象深刻。”
这是波兰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罗伯特教授的第三次中国行,每一次旅行都给他不同的印象。
“这些活动让人印象深刻,不仅增进了我们对于中国科技和化工企业的了解,还给我们提供了学习中国文化习俗的绝佳机会。”罗伯特感言,“一如既往地,我们被中国人的好客所感动,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见到好客的人们向我们微笑、问候;这是我第三次到访中国,我感到中国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
考察团在聊城莘县化工园区进行实习观摩。 受访者供图
“我看到了层出不穷的应用,再一次感受到了它的无限前景”
倍半硅氧烷是一类特殊的有机硅化合物。与一般的有机硅化合物相比,倍半硅氧烷具有更高的耐热性和更低的表面能,在吸附、催化、传感、液晶、光电材料、能源、医药、涂层等多个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山东大学是倍半硅氧烷化学研究的重镇,由该校发起的倍半硅氧烷基功能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已成为本领域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会议在中国、日本、韩国和波兰已举办6届。
在刘鸿志看来,围绕“倍半硅氧烷化学的创新与未来”举办国际暑期学校,就是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名师授课、师生互动,以及设立“学术论坛、工作坊、公司实习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体验”等环节,激发学员的好奇心,促进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
在山东大学校内实验室里,中外青年科学家进行了高端仪器测试观摩与操作、学习溶胶-凝胶技术制备倍半硅氧烷基杂化材料,以及学习制备倍半硅氧烷基超疏水材料和荧光杂化气凝胶等实验,感受着中国的科技进步。
“尽管有很多的研究主题,但倍半硅氧烷能够增强3D打印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用液体状的倍半硅氧烷可以制备紫外光固化的有机硅杂化材料、通过在倍半硅氧烷基多孔材料里负载钯可以催化硅氢化加成反应等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来自韩国的青年学者金根哲表示,看到了层出不穷的应用,再一次觉得倍半硅氧烷有着无限的前景。
来自日本群马大学的学者寺门仁美则表示:“在这个暑期学校中,我学到了很多高分子的知识,这在我以前的实验室里很少听到;我以前学习了许多关于倍半硅氧烷单体的合成,现在我在思考以后如何把这些单体推向应用领域。”
“我十分期待在未来山东大学还能够举办类似的活动。”波兰学者克里斯托夫·诺瓦克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而他们更达成了一项共识,那就是期待着下一次在中国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