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透过艺术与民俗理解中华文明特质 山东大学举办“中华文明视域中的艺术与民俗”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24-06-28 14:44:22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党工委书记仇道滨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越)6月22-23日,“中华文明视域中的艺术与民俗”学术论坛在威海举行,此次论坛由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民俗研究》《节日研究》编辑部和《中国艺术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组协办,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文明背景下艺术与民俗的互动关系,以学科交叉的视野探寻艺术民俗学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推动艺术民俗学学科体系走向成熟与完善。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党工委书记仇道滨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齐鲁师范学院和山东大学等高校,以及《艺术传播研究》《民族艺术研究》《中国农史》《民俗研究》《节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的专家学者总计20余人参与本次论坛并发言。论坛由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教授张剑主持。

  仇道滨在致辞中首先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办学历史和近期发展规划以及艺术学科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他表示,本次论坛对于山东大学民俗学和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和交叉融合都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聚焦艺术民俗学学术体系建构

  学术发言环节,首先由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民俗研究》杂志主编张士闪做论坛主旨报告。报告中,张士闪深情回顾了《艺术民俗学》从1992年课程开设到2000年教材出版、修订,再到获得教育部教材奖以及2022年《中国艺术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30年的发展历程,呼吁与会专家们为中华文明视域中艺术与民俗的互动交融献言献策,共同推动艺术民俗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教授张剑主持论坛开幕式 主办方供图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民俗研究》杂志主编张士闪做论坛主旨报告 主办方供图

与会学者发言 主办方供图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在针对艺术民俗学研究的探讨中,强调了定义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即明确界定研究对象是民俗艺术现象本身还是将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整体研究,从而形成相对统一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尽管研究的角度和学术立场可能存在差异,但共同的目标应是理解和描述生活中的艺术现象,从而促进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方李莉从民俗艺术的当代社会价值视角,强调和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艺术研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化理解其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与价值,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传播研究》主编王廷信着重讨论了艺术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实践价值。他建议明确艺术民俗学与民俗艺术学的区别及联系,更好地融合艺术学与民俗学各自的学科优势,探明各门类艺术在艺术民俗学中的共性与个性,提出艺术民俗学研究要考虑其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路径及其在艺术研究中的价值等,应重视从艺术民俗学的学科历史与基本理论等方面构建其学科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的讨论首先站在中华文明立场,提出通过中国文化来理解中国人生活中的艺术,通过中国人生活中的艺术来理解中华文明,才能更准确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立场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建设。他强调了对核心观点、术语和概念工具的抽象提炼,以及将艺术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纳入研究体系的重要性。

  苏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王宁再次强调了明确艺术民俗学的研究概念和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应特别关注如何填充“艺术”和“民俗”的之间逻辑缝隙,提出研究的重心应置于“艺术”抑或“民俗”的辨析上,理清艺术与民俗中“体”与“用”,认识并正确处理艺术与民俗之间在研究过程中的区分和整合。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编审,《民族艺术研究》主编马云华提出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应聚焦于艺术中的民俗而非民俗中的艺术,并强调各门类艺术民俗学研究中应强化分类标准的一致性以及研究步调的协同性。同时,他认为,在重点剖析个案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科的理论构建,建议通过归纳中国艺术民俗学的规律和特征,保障艺术民俗学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史》编辑部主任李二斌提出,艺术民俗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应建立起研究对象群、研究方法群和理论范式群。在进行艺术民俗的个案分析时,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问题,精选具有代表性和解析价值的典型案例至关重要,以期洞察普遍规律,丰富学科内涵。

  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刘德增在张士闪“礼俗互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礼、俗、乐三位一体的研究观,以更好地观照传统文化生态的整体性。这一视角强调礼仪、民俗与音乐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艺术民俗学的深厚底蕴与生动表现形式。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主任、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高迎刚围绕如何有效区分民俗艺术学与艺术民俗学展开了讨论,他认为艺术民俗学的核心在于深入剖析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应侧重研究艺术创作如何汲取民俗养分,以及民俗活动中艺术元素如何赋予其独特魅力,通过实例分析,展现两者相互渗透、共同演化的过程,从而为两学科的独立性与交叉性提供更为清晰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编辑项江涛提出艺术民俗学对于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科发展的新机遇上,如何将艺术、文学、民俗相结合,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方式深化对民族文化特征的理解。最后,她提出将艺术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的必要性,同时重点关注国家战略、民间文化和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艺术民俗学研究的影响。

  为艺术民俗学夯实基础

  论坛最后,张士闪作总结发言,对各位专家学者从研究对象的确立与理论框架的构建、实践案例的深度剖析与方法论的创新等角度提出的多元化学术思想和前沿观点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他认为,本次论坛是艺术民俗学领域内一次难得的思想碰撞与学术启迪,为艺术民俗学未来的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彰显了艺术民俗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强大生命力,也凸显了在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中,艺术与民俗之间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此外,为更好地建构艺术民俗学的学术支撑体系,完善其平台和学术阵地建设,提升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学界影响力,在举办“中华文明视域中的艺术与民俗”学术论坛期间,主办方还举行了“《民俗研究》《节日研究》办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中期推进会”两场学术活动。前者聚集了期刊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编辑团队成员,共同围绕如何提高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后者则在总结前期项目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核心主题,统一研究框架,完善研究方案,巩固学科基础,突显学术张力。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