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大学校友薛其坤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发布时间:2024-06-25 14:46:45 发布来源:爱济南客户端 作者:

  今天,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

  在北京隆重召开

  光学1980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

  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也是该奖项自2000年设立以来

  最年轻的获得者!

  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49岁提出界面高温超导

  50岁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56岁时领导实验团队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

  62岁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荣誉等身,与他自身的不懈努力息息相关

  1962年12月,他出生于蒙阴县一个农民家庭

  17岁考入山东大学

  第三次才考上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攻读博士学位,别人花5年时间,他用了7年

  1992年,薛其坤到日本东北大学留学

  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搞科研

  1999年,他回到中科院物理所工作

  每天早上7点就到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

  坚持了20年,大家都叫他“7—11”院士

  凭借久久为功的韧劲、奋斗不息的拼劲,2008年,薛其坤带领团队研究“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量子效应。长期以来,使其“现身”并实现实验观测难度极大,是无数研究者奋力追寻而不得的科学目标。

  2012年底,在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后,薛其坤和团队终于成功地在实验上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成为“世界首次”!该成果于2013年3月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审稿人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凝聚态物理界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这项重大基础物理学成果被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称为是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第一次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的最终测量样品和数据

  这一中国科学家在实验上独立观测到的重要物理现象,被视为全球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发现,是世界物理学界最为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为后续国际凝聚态物理研究引领了新的方向。

  而在应用领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及其无耗散边缘态,又将可能在未来被用于发展新一代的低能耗电子学器件,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

  薛其坤院士做客山东大学首期育贤校友讲坛

  “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科技实力的持续壮大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长期深厚积累。”荣誉加身,薛其坤说,荣誉属于团队当中的每一位研究者,更属于国家。他坚信,我国会有越来越多引领国际发展的科学发现和成果涌现。

  薛其坤

  1980年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1990年、199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5)、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200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2011)、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2010)、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1)、陈嘉庚科学奖(2012)、“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3)、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4)、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6)和巴克利奖(2023)等奖励与荣誉。

  延伸阅读>>

  最年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他在山大还有4位院士同学

  公开资料显示,薛其坤是山东大学光学系1980级本科生。1970年起,山东大学始建技术光学系,此后该专业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培养了大批的杰出人才,走出了包括薛其坤在内的5位院士。

薛其坤

  薛其坤, 山东大学光学系1980级本科生,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分子束外延、拓扑绝缘量子态和高温超导电性等。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刘泽金

  刘泽金, 山东大学光学系1979级本科生。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强激光工程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强激光系统和技术研究,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从演示验证研究到系统研制,全过程主持过我国某强激光系统的研究,为中国强激光工程发展做出了系统性、开拓性的贡献。

王玉鹏

  王玉鹏,山东大学光学系1980级本科生,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数学物理和凝聚态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原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所长。

金奎娟

  金奎娟,山东大学光学系1982级本科生,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聚焦光与凝聚态交叉领域,光与低维氧化物相互作用研究,氧化物人工结构设计及其磁、光、电多场调控物理研究。在光学和凝聚态物理交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郑婉华

  郑婉华,山东大学光学系1984级本科生,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半导体激光器研究,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光电子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固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