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山东文化和旅游系统召开座谈会,聚焦“山东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担使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深入研讨交流,努力塑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文旅崭新篇章。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王德刚围绕“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强省建设”发言。

去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促进旅游企业生产能力恢复和旅游市场复苏,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年接待游客数量和实现旅游收入,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10.9%和93.8%,分别高于全国29和8个百分点。在旅游业的标志性领域,山东A级景区数量全国第一;住宿业领域,在全国星级饭店数量持续下滑、2023年仍未止跌的情况下,山东采取得力措施,星级饭店数量成为全国反弹幅度最大的省份,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旅游业整体恢复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我们也看到,我省旅游业还存在着产业链宽度、长度、强度不足,旅游人均消费水平偏低,旅游新项目大项目建设速度慢、开工的多、开业的少,数智化水平低、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创新力不足等影响旅游业发展质量的一些关键性问题。”王德刚表示,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创新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旅游强省建设步伐。
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文旅融合发展高地。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通过“旅游+”“+旅游”等手段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双向奔赴;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阶段,则要实现由“加”到“合”的转变,即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一体化发展,文化即旅游,旅游即文化。让“合”成为山东打造文旅融合发展高地的显著特征。
实施旅游业扩链、延链、强链工程,培强市场主体发展实力。与制造业以供应链为纽带形成产业链的特点不同,旅游业的产业链是以消费链为纽带形成的。因此,山东在实施旅游业扩链、延链、强链工程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对头部景区、旅游综合体、休闲街区、旅游村镇、以外联和地接为主业的旅行社等具有市场整合能力的链主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让他们对目的地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和溢出效应;同时,要注重培育产业链前端和上游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平台企业,吸引和鼓励这类企业以山东为基地,整合全国资源,为提高山东的财税收入做贡献。
加快推进旅游标准化治理,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以星级酒店、A级景区为代表的旅游标准化治理体系,是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星级饭店、民宿等住宿设施的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景区换新工程和乡村景区化建设,完善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驿站等公共服务体系,用全覆盖的标准化治理体系来夯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打造“好客服务”品牌。山东要加快推进“好客山东”目的地品牌在服务领域的落实、落地,打造用心好客服务队伍,建立安心好客服务制度,实现省心好客信息服务,营造舒心好客服务环境,展示暖心好客服务形象,把山东的“好客服务”打造成全国服务领域的著名品牌。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新项目大项目建设,促进产品迭代和产业升级。项目建设进度受制于很多因素,审批流程、土地供给和建设资金是最关键的三项因素。新产品、新业态和技术更新等,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新项目建设完成的,山东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培强市场主体的生产能力、投资能力、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新项目建设,用产品和业态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唐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