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和平广场“胜利·友谊”雕塑纪念碑。(受访者供图)
位于山东潍坊的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下称“集中营博物馆”)和平广场“胜利·友谊”雕塑纪念碑上,一行行曾被关押的侨民名单赫然在目,中英文对照、黑底白字的2000多个人名,无声诉说着那段黑暗历史。金黄色铸铜浮雕中,人们或抱拳,或挥手,不同的身姿,却有同样的表情——为胜利和友谊而微笑。
潍县是潍坊的古称,博物馆所在地曾是日本侵略者在远东设立的最大平民集中营。80多年前,这里的乐道院被日军改造成关押西方侨民的集中营,来自欧美25个国家的2000多名侨民在集中营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其间,中国人民为侨民送去食品、药物,有的甚至不顾生命危险,传递重要情报,帮助侨民出逃……
诸多感人的故事,被一一收藏在集中营博物馆里。驻足改造后的陈列室,侨民使用过的煤油灯、水壶、时钟、铁床等物品,承载着那段尘封的记忆,仿佛仍能让人听见历史的回响。
引发关注:援助故事绽放人性光辉
今年3月,美国旧金山海外抗战纪念馆举行了一场二战时期“潍县集中营”专题展,200余名当地华人华侨代表和美国当地民众前来参加展览揭幕仪式。
“集中营里食物供应短缺,有人失重100多磅”“中国人倾情帮助受难侨民”……170余幅珍贵照片和文字,全景展示了1943年3月到1945年8月间,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产生的历史背景、被关押侨民的日常生活、营救行动的细节等。
“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为这段历史增添了生动性,观众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时代背景和人物故事。”旧金山海外抗战纪念馆理事李竞芬说,大量文物和历史资料有力地说明了潍县集中营是日本军国主义实施侵略的历史见证,展览让各国人民了解到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对西方落难侨民的援助,也让潍县集中营的故事进入更多西方人的视野。
1882年,美国传教士在潍县创办集传教、施医、教学为一体的乐道院。1943年3月,为报复美国,日军将生活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外国侨民陆续押送到改造后的乐道院。
“在铁丝网、高大围墙、角楼和探照灯包围下,2300多名外国侨民(包括327名儿童)失去了自由、被强迫劳动,甚至遭受非人虐待,至少31人死亡。”潍坊市博物馆原馆长吉树春说,侨民包括1924年巴黎奥运会短跑世界冠军李爱锐(埃里克·利迪尔)、后来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的恒安石等知名人士。
集中营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有家眷的,一家人被安排住在一小间学生宿舍,单身男女分别集体住在教室或会议室的大房间。
“宿舍里,每铺床相隔的空隙只有18英寸(约合45.7厘米)。打鼾、打嗝、小解时冲击便盆的声音,夜间听得一清二楚。对所有成年人来说,隐私权被剥夺最难忍受。”曾任美国新泽西州州议员的戴爱美(玛丽·普瑞维特)在1986年的回忆录中写道。
美国库兹敦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约翰·斯坦利在介绍当时日本看守限制侨民通讯的细节时说,侨民只能写很短的内容,通过红十字会传递。他父亲当年在潍县的经历激发了斯坦利研究历史的兴趣,促使他成为一名历史研究者。
尽管困难重重,人性之光仍在闪烁。据考证,潍县及周边许多村民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日军封锁,为营内侨民传递消息,提供食品、药品援助。
1945年8月17日,美军援华总部派出代号为“鸭子”的营救小组乘轰炸机抵达潍县,被关押侨民终获解救。此后几个月里,重获自由的侨民分期分批离开了潍县集中营。
交流未断:助力拓宽公共外交空间
从空中俯瞰,潍坊市虞河南岸散落的几座西式建筑中,一栋老建筑呈“十”字形,红色屋顶、青色墙体。这栋被当地民众称为“十字楼”的古老建筑就是当时的乐道院医院,如今已被淹没在周边林立的高楼中。
集中营博物馆浮雕墙上,一张张侨民的面庞清晰可见。乐道院创建、重建再到被关押侨民获救的场景,把驻足参观的游人拉进历史。其中,两个外国人尤其引人注意,他们就是在中国老百姓帮助下、成功越狱的英国人狄兰和美国人恒安石。
1943年11月,西方侨民秘密策划出逃。附近的村民张兴泰父子借助自己在集中营里的掏粪工身份便利,帮助侨民传递情报。在村民和附近中国军队的帮助下,1944年6月,狄兰和恒安石成功逃脱。
恒安石曾在1981年至1985年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多次到潍坊旧地重游,中美签署“八一七公报”就有他的贡献。美国花旗银行前董事长司马雷的夫人沙德拉出生在潍县集中营,她用积蓄在潍坊二中设立了奖学金。
2020年9月,集中营博物馆开馆,原乐道院医院建筑成为博物馆主展厅。馆内,国内外民众捐赠的物品依次展列,包括当时的煤油灯、水壶、时钟、铁床等。
集中营博物馆讲解员闫冰说:“恶劣条件让侨民饱受折磨。附近的中国百姓拿出白糖、西红柿、鸡蛋等食物,设法送进集中营。侨民则会趁看守不注意,将身上的财物如手表、首饰等扔到围墙外,回报村民。”
集中营博物馆馆长刘允泉说,当时集中营关押了327名儿童,孩子们长期缺乏营养。潍县村民韩绪庭趁日军不备,将2.5斤白糖和5斤鸡蛋吊了进去。不久,墙内吊出一张拆卸成3块的铁床。韩绪庭将铁床运回家,不敢有丝毫耽搁。如今,这张铁床摆放在展厅里供人瞻仰。
曾担任英美烟草公司销售经理的狄兰后来在回忆录《中国逃亡记》中写道:“对于这些中国人民的付出和帮助,恒安石和我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之前与他们素不相识,但他们却是如此心甘情愿地对我们献出他们的热情。”
潍县集中营的侨民被解救后,大多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们相互联络,组织乐道院集中营营友会、撰写回忆录、搭建网站进行纪念。
这段艰难的岁月成了幸存者挥之不去的记忆。几十年里,西方侨民多次到潍坊故地重游,并对帮助过他们的中国人民表示感谢。
9岁时被关押于潍县集中营的戴爱美后来成为美国议员。重返中国的她,曾长跪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亲吻脚下的土地。2005年8月17日,她又专程参加潍县集中营解放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演讲中饱含深情地说:“在这里,一度充满绝望的地方,我看见英雄们播下希望。”
2015年,12位曾经被关押在集中营的侨民及侨民后代共80多人,重聚在潍县集中营旧址,与当地民众热切交谈。博物馆特意准备了一面手模墙,让侨民们留下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的见证。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家峰说:“潍县集中营承载着中国人民与同盟国侨民共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记忆,对中国拓宽公共外交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铭记历史:“国际和平城市”继续前行
潍县集中营解放已经79年,出生在集中营的33名儿童中最小的也已79岁。随着在世侨民越来越少,口述访问或征集文物的工作愈发艰难,对潍县集中营史料的抢救性挖掘显得尤为迫切。
2020年,潍坊市博物馆一行人由成都转赴贵阳,拜访当年解救潍县集中营“鸭子”营救小组的中文翻译、时年96岁高龄的王成汉老先生。王成汉郑重地将一段降落伞绳交到吉树春手里,“这是当年我们飞行降落时留下的伞绳,是侨民安吉拉在2015年送给我的。她保存了70多年”。
当年,被关押了近三年的侨民看到救援队时欣喜若狂,蜂拥至队员身边,衣服扣子、降落伞绳都被留作了纪念。
2015年,安吉拉和王成汉再次重逢。“离开集中营时,安吉拉才两岁,她的父母将伞绳一直保留下来。交到我手里时,安吉拉已经72岁了。”王成汉说。
17封集中营侨民写给王成汉的珍贵信件,每封信他都一字一句翻译出来。告别时,王成汉用毛笔写下“珍视和平,愿世界永无集中营”的寄语。240页的信件,连同降落伞绳、真挚题字等一起捐给了集中营博物馆。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流血冲突多发,国际局势面临不确定性。潍县集中营记录着中国人民与西方侨民的深情厚谊,传递着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等精神内涵,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更加凸显。
刘允泉告诉记者,他们正抓紧抢救性开展实物资料征集和口述史采集。通过对比多份名单,潍县集中营有据可查的累计被关押人数由2008人增至2379人。他们对被关押侨民后代约翰·斯坦利及李爱锐的侄子等人进行口述史采集,还与16名被关押者及其后代建立稳定联系。
刘家峰说,山东大学正在进行潍县集中营营友遗存文献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已翻译各种史料近120万字。
近年来,集中营博物馆还不断加大文物修缮力度,使之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国际和平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阵地。潍坊作家马道远创作完成了《乐道院集中营》《坊子小镇》《烟》“和平城市三部曲”,其他文学艺术创作也不断涌现。
2021年2月,经国际和平城市协会批准,潍坊市入选新一期的国际和平城市名单,成为继南京之后中国新的“国际和平城市”。当年2月3日,潍坊市在乐道广场举行庆祝活动。伴随着悠扬的钟声,上千只象征和平的白鸽振翅飞起。
今年5月15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会长、理事会主席弗莱德·阿门特向潍坊发来邮件:“我非常感谢潍坊市及人民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建和平与繁荣,祝愿潍坊建设国际和平城市之路越走越好。”
被关押侨民后代约翰·斯坦利说:“了解潍县集中营的情况很重要。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件事的人而言,这是一次学习经历。我们要深入研究那段历史,避免再次发生那样的事。”
责编 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