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民俗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举办

发布时间:2024-05-31 08:51:47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景宝莹)5月25—26日,“民俗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召开。本次沙龙在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指导下,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办,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民俗研究》编辑部、《节日研究》编辑部承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王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龙圣出席会议并致辞。本次沙龙召集人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林海聪,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云南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出席了学术沙龙活动。

开幕式环节,王震对与会专家出席本次沙龙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本次沙龙以“民俗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契合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文化战略需要,鼓励与会青年学者们做学问时,应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承担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龙圣详细介绍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团队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成果,他指出,应围绕学科发展多加强校际的学术交流,共同促进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发展。沙龙开幕式由林海聪主持。

发言环节,山东大学副教授李海云主持第一场专题研讨。青年学者们围绕多民族民间文学的文类生成及其研究范式的建构,民间文学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叙事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祝鹏程发表《命名与民间文学的知识生产:以多民族曲艺的形成为例》,围绕“曲艺”概念的生成、传播过程展开,探讨“曲艺”概念作为一种认知框架,对重塑现代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尧从“文体模型”出发,在《多民族民间传说的文体模型》中梳理多民族民间传说的叙事方式、普遍特征以及该文类模型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山东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程浩芯的《“洛阳桥”:一个民间文化符号的跨民族旅行》,以福建泉州“洛阳桥”为个案梳理其从史事转变为传说的动态趋势,进而呈现不同民族地区对“洛阳桥”这一象征符号的文化共享和地方重构历程。山东大学副教授李浩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生活经历,就相关议题与发言人展开了精彩的学术对话。

第二场专题研讨由龙圣主持。学者们聚焦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畅所欲言。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向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少数民族地区“天地君亲师”崇祀研究——以鄂西长阳土家族为个案》中指出,因明后期庶民社会的兴起、国家基层治理的推广,边疆地区借由“文教优先”政策的推行,逐渐将“天地君亲师”崇祀塑造为一种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普遍性崇拜文化现象。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健的《重思“同源共祖”神话——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中的民族关系研究》,以云南的“同源共祖神话”为切入点,认为同源共祖神话具有策略性表达同源、差异性叙述自我、兄弟民族间互为主体的“关系性”叙事等特征,它既体现出文化地理空间对族群塑造的影响,也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蒙锦贤发表《西南民族“点主”丧仪传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时指出,“点主”丧仪的传承是由不同民族的接受、创造、转换所共同建构的,它作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传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和文化基础。与谈环节,山东大学龙圣教授与林海聪副教授共同围绕上述主题内容,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心得。

5月26日上午青年学术沙龙总结环节,与会学者们结合个人研究经验从各自的专攻领域出发,就如何围绕“民俗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学科建设、课程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最后,林海聪感谢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们的出席与研讨,期待以本次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学界青年学者们的交流合作,从而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学术平台。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