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钧教授和青海师大的学生们。 香港文汇报山东传真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胡和勤(右)和吴钧夫妇。 香港文汇报记者殷江宏 摄
◆盛林和喀什大学的留学生们在一起。 香港文汇报山东传真

◆山东大学国际学院退休副教授盛林在喀什大学支教。 香港文汇报山东传真

◆
山东大学
退休教授马保华在喀什大学教授课程。 香港文汇报山东传真
从2018年起,教育部相继启动实施「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持西部计划」。到目前为止,来自中国数十所大学的退休教师加入了该项目。山东大学从2021年起加入「高校银龄教师支持西部计划」,青海师范大学和喀什大学成为山东大学对口受援高校。「尽管已近古稀之年,但是能够继续在熟悉的校园和青年学子一起进行教学和科研,我们感到又重新焕发了青春。」重回三尺讲台继续耕耘,山东大学的退休老教师们说,学生有收获,我们也有收获。 ◆香港文汇报记者 殷江宏 山东报道
胡和勤、吴钧:黄河尾到黄河源 续签之后又续签
2021年10月,山东大学退休教授胡和勤和老伴吴钧教授响应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持西部计划」,携手前往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师范大学支教。两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克服2,000多米海拔落差带来的身体不适,重回三尺讲台继续耕耘,转眼已是三个年头。
异乡相依相伴 克服身体不适
「我们教了一辈子书,和学生打了一辈子交道,心里放不下的,还是学生、黑板和教案。」胡和勤和老伴吴钧均为山东大学的退休教授,亦是银龄支教青海师范大学团队的成员,分别任教于外国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他们住在青海师大安排的两间相邻宿舍里,早上一起去赶7点30分前往新校区的班车,中午一起在食堂吃饭,晚上空闲时一起去图书馆——这是他们维持多年的习惯。夫妇二人在异乡相依相伴,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并肩出行的身影。
在西宁市,前往支教的老教授们首先要克服2,000多米的海拔调整带来的不适。胡和勤教授的腿上长了许多皮疹,起初只是局部有点痒,后来面积越来越大,经常夜不能寐,直至一个学期结束返回山东后才慢慢消退。吴钧教授身体相对好一些,但偶尔也会心脏不舒服,有一次讲着课就觉得喘气困难,学生告诉她可能和当地海拔高有关系。「我买了香港的益安宁备用,每次不舒服了就吃两粒。」吴钧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
相同的经历 两代人坚守
胡和勤、吴钧两位教授与西部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彼时,两位教授的父辈同样响应国家号召,分别从浙江和山东出发支持大西北,在甘肃一直奋斗到退休。
「我们应该属于甘二代,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西部长大,对西部怀有很深厚的情感。」胡和勤回忆,年轻时他和吴钧曾在距兰州市70公里的平安镇张家寺插队,一起喝过湟水河的水,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经青海和甘肃,汇入黄河后一路向东,最后在山东汇入大海,后来两人又考上同一所大学。也正是因为相同的经历,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从年少到白发,夫妻二人对西部的牵念一如往昔。
其实,这是两位教授第二次前往西部支教。2015年、2016年,胡和勤和吴钧先后退休。胡和勤曾任教过的河西学院(位于甘肃张掖)向两位教授发来了邀约。他们一起受聘为河西学院的「祁连学者特聘教授」,一干就是三年。聘期结束后,两人本来计划好好歇一歇,2021年,教育部关于「高校银龄教师支持西部计划」的通知,让他们再次踏上了高原支教之旅。
「我们从黄河尾山东来到黄河源,为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作贡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吴钧、胡和勤夫妇说。
授课生动幽默 播下希望花籽
在青海师大支教三年,胡和勤、吴钧教授的工作得到了师生们的高度认可。银龄教师的聘期也是续签之后又续签。
「吴钧教授知识渊博,授课风格幽默诙谐,使我们对学习英语翻译专业增加了激情与兴趣。」青海师大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学生笑称,自己所在的班级是被银龄支教政策砸中的幸运儿。
「有一句英文名句,岁月可以使你的皮肤长皱,但是不能使你的灵魂长皱。」吴钧笑着说,做自己一直喜欢的教学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教学中其实是润物细无声的,我教过的很多西部学生都特别爱学习,很多女学生说今后要像吴老师一样在高校当老师——我们像撒花籽一样的在高原上撒了一片种子,这些种子都生根发芽开花了。」
盛林:南疆初识沙尘烈 两年奉献爱上她
从2022年3月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大学支教,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退休副教授盛林在中国最西端的古老城市工作已逾两年。去年9月,喀什大学迎来第一个国际班,20多个学生分别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66岁的盛林给他们讲授「综合汉语」课程。
3月12日上午10点,盛林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由于时差的关系,喀什比其他省份开课迟2个小时。她通常提前20分钟到教室,打开计算机、插上U盘、调好课件,一边看着当天计划的教学内容,一边和陆续进入的学生打招呼,等待上课铃声的响起。
迎开放东风 设首个国际班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喀什有着古老的国际交流历史,「五口八岸,鸡鸣四国」的独特地理位置赋予了它陆路通往中亚进而连欧亚的重要枢纽功能。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这个西域边陲城市一下子变成了开放前沿,发展前景广阔。喀什大学根据新形势新开设「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援疆教师们成为新专业的主力军。
两年前盛林初到喀什时,其所在「国际中文教育系」只有学「对外汉语」的中国学生,没有一个国外留学生。她一到学校就参与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申硕工作,和学院的相关老师一起起草、讨论和制定申请方案、培养计划等等。形势发展的进度远超她的想象! 虽然「硕士点」的设立还在考评中,但「国际学生」招生一项则「柳暗花明」。
去年上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下发「关于征求《进一步深化与中亚五国教育交流合作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喀什大学成为南疆第一个留学生培养点。当年9月,国际教育系的第一个国际班就开课了!「如今已是第二学期,现在上课时已经不需要英语、俄语作为语法语境解释的中介语了,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各类工作也在日趋完善,紧张、充实、成就感满满!」盛林说。
校厂培训合作 育现代化员工
上学期末,盛林参加了当地一家棉纺公司和喀什大学「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合作项目的结业典礼。这个项目缘起于2016年5月,棉纺公司一期30万锭纺织项目投产后,首批60多个少数民族员工由于语言障碍影响到技术培训和正常生产,为此与喀什大学开展了培训合作。从2016年6月第一个培训班开课,至今已有20多个培训班结业,总人数超过2,600人。盛林回忆,结业典礼气氛热烈,少数民族学员或娓娓聊学习过程心得,或放声诵自己所写诗篇,或挥毫泼墨展书法,令人印象深刻。她对棉纺公司的宿舍、自助餐厅和工厂车间亦赞誉有加,「车间明净整洁,全现代化机器自动运作,其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一扫我对工厂车间的传统印象!」
支教扶贫「认亲」 「祖国不会忘记」
两年多的支教生活,让盛林不由得喜欢上了南疆。在这里,她看到一群教师在当地扶贫「认亲」,为边疆的安定繁荣默默奉献,有的老师甚至因水土不服掉光了头发。在这里,银龄教师们仍是个「青春」群体,健身房、体育场到处闪现着他们矫健的身影。去年12月,银龄教师还组队参加了喀什大学「扬帆起航新征程」的教职工文艺汇演,集体演唱了《祖国不会忘记》并被评为一等奖。
盛林说,自己时常会想起两年前的3月12日,她初次来到喀什,出机场时入眼是沙尘漫天,一地凌乱。前来接她的老师有点儿尴尬地说:「不好意思,这个机场在修建,这两天又逢沙尘暴,有点儿乱,不过,老师,以后你会喜欢上这里的!」言犹在耳,果然如此。
马保华:喀什圆我少时梦 各民族是一家人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马保华,现在新疆喀什大学教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他很高兴见证了一直指导的年轻助理教师的进步。这个学期,这位年轻的老师已经能够独立地给学生授课。
为新疆的发展作出贡献,是马保华从小就有的梦想。上世纪六十年代,马保华还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他被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深深吸引,帕米尔高原的崎岖美丽,雄伟的冰川和雪山的山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应用数字方法 指导年轻教师
教育部推出「高校银龄教师支持西部计划」计划后,他觉得离年少时的梦想终于近了一步,并于2022年申请去喀什教书。起初他的妻子为他在高原的生活感到担忧,「我告诉我的家人,这可能是我实现梦想的最后机会。」马保华说。在女儿的支持下,他最终得到妻子的支持。2023年2月,他开始在喀什大学医学院为学生教授「组织学和胚胎学」课程。
到任后,马保华为这所大学的数字化转型作出了贡献。本学期,他很高兴看到学校已将数字方法整合到医学教育中,比如数字切片的使用。马保华说:「数字切片通过提供学习、分析和可视化的交互式和动态工具,提高了医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除了教学,他还致力于指导年轻教师,改善实验室设施。「年轻的教师是该地区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命脉和未来,所以我想把我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教育者。」马保华说。
去年6月29日是当地的古尔邦节,马保华受邀到喀大医学院一对维族年轻夫妇家做客。古尔邦节在维族就像汉族过年一样隆重,马保华对主人一家的盛情招待和维族特色文化礼仪印象深刻。桌子上摆满了女主人精心准备的丰盛食物,男主人专门去克州阿图什买了小羊羔,只等这一天把鲜美的手抓羊肉摆上桌。「在这里我真心体会到祖国各民族同胞的血脉亲情,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