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引领支撑新质生产力,教育何为?

发布时间:2024-04-08 08:30:54 发布来源:山东教育宣传 作者:张晓燕

   当下,一个全新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正逐渐改变我们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认知。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教育,正是孕育这些人才的温床。

  今年的我省部署实施的“教育创新发展十大行动”中,就提出了“实施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强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支撑作用”。期望在行动中建立起畅通无阻的教育、科技、人才循环体系,通过优质的教育培养出的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深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势在必行

  区块链、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3D打印……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些也是“新知生产力”的一种。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正在进行中。

  比如,东营职业学院打造了“三阶智慧课堂”贯通模式,并自主开发了“创业总动员”3D仿真模拟系统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学生们可以在一个真实的创业环境中进行实战演练,从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东营职业学院创新创业课堂

  又如,威海职业学院提出了“实训性生产”的概念,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实训性生产基地,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体验和成长。这种“真刀实枪”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体验了未来职业的新业态,也为他们打造了一个实战空间。

  由此可见,信息化、数字化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可能性。不论是加速发展,还是补齐短板,都充分表明了实施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当前,从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到优质教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山东省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正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主动融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过去一年,山东在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上积极破题。建设12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和2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2个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济南、潍坊各1个),积极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充分发挥山东大学示范带动作用,建设3个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济南市出台“高校20条”、人才政策“双30条”等政策文件,有力促进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山东省将积极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海洋强省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承借政策东风,不断提升教育资源与山东行业发展的适应性和适配度,实现教育经济双向共赢。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突破力。过去一年,山东在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上不懈探索。高校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11个。青岛科技大学攻克新能源电池和磺化化工等技术,获得技术开发和转让经费达11亿元。山东农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师均科研经费超过了20万元。

青岛科技大学与企业签订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合同

  今年,山东将加大高校基础研究力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鼓励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致力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卡脖子”核心技术,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释放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强化优质教育人才引育。过去一年,山东在拔尖创新人才上、在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上持续发力。高校新增两院院士及海外机构院士15人,新集聚国家级领军人才163人,特别是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其中省属高校6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2人入选),是上年的3倍。

  今年,山东将打造5家左右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发现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确保年内新增顶尖人才15人以上、领军人才200人以上、青年博士4000人以上,积极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号角已吹响,山东省在教育领域正积极布局,通过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充分彰显教育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