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泉城欣欣向荣,此时的 山大处处生机,其中最亮丽的当属那一抹“志愿红”。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是什么?校园里随处可见的“红马甲”、为周围师生提供暖心服务的追“锋”者用自身行动做出了示范。在各个校区,你都能看见人头攒动的趣味展台、互动答题,爱志愿、懂志愿、做志愿的青年们总能怀揣欣喜、满载而归。小树林志愿服务嘉年华的“‘爱心’转转”、“情暖玛珈·公益集市”志愿服务主题节、青岛校区的“从文书市”活动,表白了志愿服务文化新风尚,秀出了小志们温暖有爱的可敬瞬间。一校三地的山大人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早已满溢心田。
一场场“双向奔赴”
“人人都做志愿者”是一脉相承的山大基因,也是每一个山大学子的情感使然,每一次的“志”无反顾都是根植在骨子里的山大底色与志愿精神的曼妙交织。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的山大考古专业在读博士生宋浦文,自2016年本科入学以来,已经在山大做了8年的志愿服务工作。他很自豪的说,山大的方方面面都让每一位“追‘锋’者”都能够复制爱心、传播爱心。
近年来,山东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的浓厚氛围,先后出台《山东大学青年志愿者管理办法》《山东大学学生志愿服务时长管理细则》《山东大学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办法》等11项制度文件,围绕招募管理、组织培训、激励保障和跟踪培养等环节,建立起“学校—学院—团支部—学生”四位一体的青年志愿服务闭环参与体系。
同时,以学校团委为基点,组建1个山东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在学院层面设立100个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公益类社团和专项志愿服务队,面向一校三地指导各学院、附属单位团组织,在1000多个团支部分别选优配齐志愿服务委员,积极通过校院团支部三级联动,打造“3个1”的青年志愿服务力量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鼓励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青年志愿服务文化氛围,点面结合持续开展“星愿行动”和谐校园建设计划,建立校史馆讲解、图书馆馆藏整理、校园安保等10余支专项志愿服务队。由学生自主设计的“山岩人”“益行山大—小志”系列文创产品“火热出圈”,赢得学子广泛喜爱。还有那些“十百千”志愿服务榜样体系中的佼佼者,总能在校园里掀起一股股志愿者的火热奔流。目前,全校6万余名志愿者,累计志愿时长144万余小时,在“人人都做志愿者”的理念感召下,山东大学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心怀家国、倾情奉献的志愿服务“有心人”。
英雄出自平凡
志愿发乎本心,英雄出自平凡。不管有没有穿上那件标志性的“红马甲”,山大人助人担当的志愿精神都从来不会褪色。
“7号车厢有患者有生命危险,急需医护人员救治……”
2024年春运期间,青岛北开往宜昌东的G1995次列车上,返乡过年的山大在读博士李春林正在座位上翻看文献,听到播报内容后,他蹭地一下站起来就冲往7号车厢,赶到患者身边。经过及时救治,患者最后转危为安。
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在公共场合对突发急症患者主动施救。2023年11月,《人民日报》就曾在公众号发布推文《发车只剩几分钟,他突然跑回候车室》,报道李春林在候车室救人的事迹,获得上万网友点赞。
“‘博施济众,广智求真’,这是我所在的山大齐鲁医院的医学精神,它让我养成了第一时间治病救人的本能。”
“当然,我是学骨科的,急诊不是我的长项,我之所以有底气救人,关键在于我背后有人可‘摇’”。他告诉记者,三次施救中,有两次他都用到了线上“摇人”。
24年初的那一次急救中,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救助的同时,他迅速联系了导师司海朋教授,司海朋教授立即联系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急诊科副主任尹成彬,三个人为患者进行了线上紧急会诊。
还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文化遗产研究院2021级硕士张木子,她通过学校社团“髓缘”加入中华骨髓库,强忍着骨髓动员期间的身体不适,毅然完成捐献手术,成为济南市第108例、山东大学第15例、历史文化学院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面对社会媒体的关注,她谦逊地表示,在自己的理解中,自己的志愿工作也许并不会与“伟大、感动和牺牲”联系,但她会一直坚持下去,“毕竟这就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
他们都是来自不同校区、不同学院的普普通通的志愿者,更是以生命珍爱生命的“救人英雄”,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山大人!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山大,青年学子们个人的志愿行动尽管只是星星点点,但是微光亦能成炬,“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海不辞水,山不辞石。如石般坚毅的山大志愿者绘就了山大最厚重的底色,而山大也始终承担着“源头活水”的使命,为志愿奉献开辟着新的广阔天地。
二十多年以来,学校依托驻地资源,整合济南、青岛、威海志愿服务资源,常态化开展“服务社区行动”项目,设立150余处志愿服务基地,涵盖守望成长、恤病助医、敬老爱老、扶弱助困等10余个领域,每年参与志愿者达1.5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该项目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多部门评选为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称号。
“志愿服务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对自我内心的宣言、对社会责任的实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因兴趣而广泛投身志愿服务的“红马甲”们,将“奉献”的种子,用青春的智慧与汗水,浇灌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以山东大学学生小树林支教调研团为例,成立十四年来,社团秉持“情定支教,小树成林”核心理念,在山东、河南、陕西、湖南、贵州、安徽、广西等全国17省60余地开展支教调研活动,累计派出2100余名青年志愿者,服务2万余名困难儿童,支教事迹被人民网、光明日报、央视网、山东卫视等宣传报道。……“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1999年起至今,山东大学已连续组建26届研究生支教团,派出500名成员前往山西、新疆、河南等10余个省份的30余所中小学深入开展支教活动,服务3万余人,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青春年华扎根在西部、奉献给西部。面向教育强国之路,学校全面承办教育部“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创新试验项目,开展了“云端支教·赋能乡村振兴”数字支教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立项活动,旨在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相结合,缓解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切实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在2023年度“榜样100”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排行榜中,山东大学有4支支教类社团入选。如今,“‘支’繁叶茂”的支教成员们,他们富有朝气、十分活跃,这些行走中的志愿者们,始终心怀家国,担当使命,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竭力把青春镌刻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绚丽之花,服务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揭开谜底
如果说三月是有雷锋月的价值倡导,那么山大的志愿服务为何始终“榜上有名”,山大人为什么热爱志愿活动?7年前,《齐鲁晚报》对山大学生的一次采访告诉了我们答案。在一次志愿服务主题展上,2015级学生刘玫苑对记者说:“虽无报酬,快乐和感动很持久。”这个回答,放在山大人身上永不过时。这份快乐是育人效果的最高境界,这种感动是山大120多年来的办学治校的有机呈现。多年来,山东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青年志愿服务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能,在上级团组织的指导支持下,围绕政治引领、体系制度、服务大局、品牌培育等方面,以体系化为抓手,以均衡化为目标,持续营造“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的浓厚氛围,以实际行动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批又一批的山大青年志愿者始终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投身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火热实践,用实际行动一直唱响“学习雷锋精神”的时代旋律,以温暖人心的青春热血交上一份份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文/马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