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导师和研究生多见面,山东大学出台了政策。
据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网站3月22日消息,山东大学研究生管理系统已增设“导师指导”模块,要求全体研究生导师每周至少与所指导的研究生见面一次,可以选择线上见面。见面情况均需在系统中记录,作为导师考核的依据。
近年来,舆论场上一直有关于“研究生和导师见面过少”的声音。山东大学的做法正是对这种声音的积极回应。至少“每周一次”的见面制度,确保了每位研究生都能定期接受导师的指导,这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研究质量。而将见面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对于导师来讲,则意味着“师生见面”成了一个必须要定期完成的任务,这也倒逼导师更加认真地履行教育职责。同时,允许线上见面的灵活方式,则考虑到了导师因出差或出国交流而无法进行线下交流的实际情况,确保了指导工作的连续性。
正因为此,山东大学的做法引发了公众特别是研究生群体的好评。除山东大学之外,还有不少高校要求研究生与导师每周见面一次。例如,同济大学规定研究生导师应“与研究生建立定期见面和谈心交流制度,一般每周至少一次”。这表明,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师生交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颗灵魂影响另一颗灵魂,作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导师和研究生就应该多亲多近,在高频率高质量的交流中,实现教育的目的。“每周一次”的见面制度,为师生交流设定了底线要求,在这一底线要求之下,还有必要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让师生越走越近。
首先,从相关新闻的评论区来看,研究生的期望不仅仅是按照规定的时间与导师见面交谈,更希望在学习遭遇困惑和焦虑的时刻,导师能够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
也就是说,研究生希望的是,最好能与导师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显然,要建立这个关系,仅仅靠每周一次的见面是不够的。除了正式的每周见面外,导师不妨多创造一些非正式的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分享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焦虑。
其次,还有研究生表示,目前所跟的导师招的学生越来越多。即便导师每周抽出时间与学生见面,也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入的学术指导。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目前,导师带学生数量过多在不少高校普遍存在,要求导师给予所带的所有学生全面细致的指导,他们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有鉴于此,高校有必要调整师生比例,确保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在可管理的范围内,这样可以保证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指导。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多级指导体系,鼓励建立由导师、博士后、高级研究生组成的多层次指导体系,通过分工合作,减轻单一导师的指导压力。
总之,“导师和学生每周见面一次”只是底线。若要让导师与学生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