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国家文化公园·五周年问答|如何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4-03-09 21:49:40 发布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今年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五周年,为积极宣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念和思路,充分展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中国之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联合推出特别策划,多位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结合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这一主要工作,从多重维度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积极建言献策。

本期嘉宾: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史哲》原主编 王学典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您认为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王学典: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意义重大。第一点,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向世界如何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中国高速发展的故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故事,关键是能否构建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换句话说,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有没有能够反映中国特点、中国面貌、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这样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

现行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完全是“五四运动”之后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曾经给我们创造现代化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是它的内容和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有着巨大的距离。所以我们必须直面中国经验、中国案例、中国数据、中国材料,从中抽象出中国定律、中国法则、中国原则,然后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从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第二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要这样?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无法对未来做出有效的清晰的预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构、重塑,对于指导中国现代化事业举足轻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史哲》杂志已创刊七十多年,在您看来这本杂志有怎样的使命和特色?

王学典:首先,《文史哲》杂志有自己特殊的使命,我们的口号叫“《文史哲》就是文史哲”,就是中文、历史、哲学。我们很少发社会科学的文章,学术界把我们概括为“人文小综合”,这是我们的特色。

第二点,我们着重于中国古典学术,我们山东大学流行的概括叫古文、古史、古哲、古籍。《文史哲》杂志长期耕耘在中国古典学术这片沃土上,而中国的古典学术恰好和新时代所强调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中华文明的五种特性密切相关。《文史哲》杂志开辟了一系列专栏,都是旨在反映、认识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独特的文明演化史。另外,还有一个栏目叫《中国社会形态研究》,专门探讨中国的发展道路和西方不同的意义,这条道路和今天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文史哲》杂志进入新世纪之后,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一是举办人文高端论坛;二是创办《文史哲》英文版;三是发布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如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王学典:文化的现代化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际上指向的都是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如何当代化,当代化就是如何当代社会科学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视野之下,重新进行审视,哪些继续保留,哪些需要改造,哪些需要扬弃,哪些需要淘汰,就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的选择问题。

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弘扬,另一方面要创新。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任何事情必须以时间地点调节为转移,面对今天的年轻人,怎么样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崭新的形式去让他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需要很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努力。没有这一番努力,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就会面临更多的困难。这个平衡必须把握,否则既会伤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对现实不利。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您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

王学典:我认为“两个结合”的命题提出来是非常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相契合的问题,这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的理想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距离很近。“天下为公”的概念,是2000多年前提出来的,它和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大同世界、共产主义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是完全相同的。

马克思主义也好,中国儒家的思想也好,都是社会本位,和西方个人本位有着非常大的距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相结合问题作为一个命题,今天才提出来,但是作为实践,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从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开始,事实上就在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被中国人接受。所以“第二个结合”问题,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还是对中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是合则两利:一方面,它使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会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出一个非常广阔的前景,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使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思想的这样一个特殊的黏合剂之下、照射之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2019年开始启动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其中“国家”是属性,“文化”是核心。您觉得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应该如何在文化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王学典:这个问题非常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每一个国家文化公园都有不同的特色,都要突出它为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精神底蕴。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每一个国家文化公园特殊的文化底色,这个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比方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我个人认为存在着碎片化的问题。最重要的底色是农耕文明,之所以称黄河为母亲河,就是因为农耕文明诞生在黄河流域。世界上以往所有的文明都诞生在冲积平原上,都和河、水密切相关。因为在人类生产工具极端落后的状况之下,只能在冲积平原上才能存在下去。所以黄河文明的整体特色就是农耕文明。目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设计,上中游是河湟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下游是齐鲁文化,我认为应该紧紧抓住黄河文明代表着农耕文明这个特点来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把所有的文化打通,不能碎片化。

我们要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去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把蕴藏的内涵挖掘出来、展示出来,使每一个国家文化公园都具有文化上的个性,不能把它的本质掩盖了。我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现在仅仅是开始和开端,怎么样更好地呈现国家的意图,满足人民的期待,我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