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刘金震 实习生 鲍凯旭(署名除外)



列车上突然广播有人抽搐昏厥,紧急寻找医护人员,正坐车返乡的山大医学博士生连跑数节车厢赶去施救……去年11月2日曾在列车还有几分钟发车时跑回候车室救人的李春林,今年2月1日在回湖北恩施老家的春运列车上,再一次与死神赛跑,让发病旅客转危为安。加上此前曾在飞机上紧急救助一名患荨麻疹的儿童,这已是他第三次在公共场所出手紧急施救。
2月5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医学博士研究生李春林表示,日复一日的学习与练习,是他敢于在自己非专业领域展开救援的底气。当时,他的导师以及学长们也都参与救援,形成了这样良好的氛围。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平日里遇到的突发状况,李春林专门准备了应急救援包随身携带。
闻听广播求援手他连跑五节车厢
李春林介绍,2月1日上午,他乘坐G1995次列车从青岛返回湖北,大约上午11点,正在翻看医学文献时,突然听到广播响起,“有患者有生命危险,急需医护人员救治……”
当时,李春林噌地一下站起来,“大哥,你让一下。”一边提醒身边其他旅客让条路,一边赶往广播提到的患者所在车厢。
正值春运高峰,火车上旅客多,过道上行李也多。广播说发病旅客在7号车厢,而当时李春林身在2号车厢,他只能左躲右闪,快速往2号车厢冲。快赶到车厢的时候,恰好遇到拿药箱的乘务员。
“你是医生吗?快!快!快!患者不行了,已经昏过去了。”看到着急的乘务员,李春林加紧脚步超过对方。就在两个人擦肩而过后,李春林突然听到身后“咚”的一声。乘务员由于太着急,一下子摔在了过道上,但还在催促着他赶紧去救人。李春林更加意识到事态紧急,加快了往前跑的速度。
等李春林赶到事发车厢时,看到这位旅客的妻子还有女儿已经吓哭了,乘警、乘务员和热心旅客都在守着发病旅客,正在想方设法将其唤醒。
“当时,他已经没有意识,口吐白沫,大汗淋漓,嘴唇都咬破了,特别难受的样子。”李春林赶紧摸了一下对方的颈动脉,“能摸到,心里的石头稍微放下了一点。”
李春林通过发病症状判断,发病旅客可能因抽搐导致呼吸道阻塞而造成呼吸困难,立即让列车长疏散人群,把旅客挪到车厢连接处,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用手掰开其嘴巴,先用压舌板压住舌头,避免气道阻塞。为这位旅客做了心肺听诊,李春林发现,他的呼吸已经非常弱,再加上周边嘈杂的环境,很难数清他的心跳次数。李春林刚好带着智能手环,赶紧取下来戴在了对方手上。
“他当时脉率有162次,呼吸非常弱,心跳紊乱,这时候风险特别大。”李春林不敢松懈,持续为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大哥,您别慌,我们是来帮您的。我是大夫,您别担心。”待发病旅客呼吸畅通以后,情况有所好转,慢慢有了一点意识,李春林跟列车工作人员一起,重新把他扶回到座位上。
在给发病旅客测量血压后,李春林发现其血压数值一直很高,不禁让人感到担心。此时,对方上车前因为喝了酒,一直想站起来走走。李春林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仔细观察情况。然而,这位旅客再次发生了抽搐,其女儿被吓得大哭。
现场紧急“摇人”线上会诊出方案
作为骨科学博士研究生,李春林并不擅长应对此类急症,当时,面对旅客再次发病的紧急情况,他立刻想到联系经验更丰富的导师。但刚一伸手,才发现因为刚才跑得太急,手机还落在了2号车厢的座位上。因为不能离开发病旅客,他立即请列车员帮忙取回手机。
“简单跟导师说了一下情况,他立即帮忙联系了急诊科主任。”李春林说,三个人立即在线上开始了会诊。
李春林详细描述了经过以及患者情况,综合判定应该属于心脏遭受刺激产生的相关疾病。但是,列车上没有专业的设备,只能简单归到一类疾病中。导师以及急诊科主任对于李春林之前采取的应急方案,也表示了肯定。
在当时的情况下,最佳的方案就是维持好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通畅,等下一站将人送下车救援。李春林说,这个时候他更有了底气,对急救也更加有了信心。与此同时,列车员联系了最近的一个车站。120医护人员早已在车站等候。在此期间,他一直将自己的智能手环给对方戴着。
看到对方的心率逐渐从每分钟180次慢慢下降,基本上恢复到正常值,李春林长舒了一口气。到了车站以后,他嘱咐对方有情况随时找自己咨询。
“回到列车上,看见满天飞舞的雪花,心里却觉着暖洋洋。”此时,李春林才发现,刚才因为着急以及担心,全身已经湿透。
因为放心不下,当天下午1点钟,李春林再次拨打了患病旅客家属的电话。对方表示,在医院检查已经没有大碍,因为着急回家,他们已经出院了。
“这种情况还可能复发,乘车一定要注意……”李春林反复叮嘱家属一些注意事项。下午5点,他再次拨通了对方电话。此时,那位发病旅客已经回到家里,吃上了团圆饭。李春林叮嘱对方,一定不能再喝酒了,并让其女儿帮忙看着。对方的儿子说,已经给父亲买了手环以及血压计,再次感谢李春林的救助,过两天就把智能手环寄还。
齐心协力救旅客列车员摔伤眼角
“这一次救援是大家齐心协力,才最终把这位大哥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李春林说,在救援结束以后,列车长还给他安排了爱心午餐和晚餐。下车的时候,还亲自帮他将行李送下车。
“当时感觉很荣幸,也很感动。”李春林说,“这个时候能感受到社会充满了爱心,这种正能量也在感动其他人。尤其是在救治的过程中,一名列车员奔跑的时候还把眼角磕破了。当时直接就说:别管我,救人最要紧。”
2月5日,记者也采访了G1995次的列车长刘旦凤。刘旦凤说,由国铁济南局青岛客运段上海动车队宜昌四组值乘的G1995次列车,运行到徐州东至商丘站之间,她正在8号车厢办理补票业务。这时候,7号车厢的乘务员突然跑来报告:有旅客突发晕厥,口吐白沫,失去意识,需要紧急救护。俩人来不及多想,带上红十字医药箱,一起向7号车厢跑去。
刘旦凤回忆,当时旅客脸色煞白,看上去没有力气,整个人瘫软在座位上。她和乘务员一个掐虎口、人中,一个开始广播寻医。很快,一名小伙子飞奔出现在面前。当得知他是一名医生,刘旦凤悬着的心稍微放了下来。
“由于春运期间人员比较多,列车员帮忙疏导人群不小心跌倒了,眼角也被磕伤。但是,一切都没有救人重要。这位小伙子立即施救,整个操作过程很是专业。”刘旦凤说。后来经发病旅客家人同意,刘旦凤立刻拨打郑州局客调电话请求商丘站紧急停车施救。期间,乘务组一直帮忙照顾到旅客状态好转,旅客家人也不停地对医务工作人员和乘务组的付出道谢,当天12点22分列车到达商丘站,120急救员已在站台等候,刘旦凤帮助医生将旅客扶上轮椅,送往就近医院救治。
感谢所有好心人救了家里顶梁柱
“感谢李博士,感谢列车员以及所有的好心旅客,救了我们一家人!”2月5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发病旅客的妻子陈女士。陈女士说,丈夫已经做了详细检查,目前身体没有啥问题。
据陈女士介绍,她和丈夫在青岛工作了八九年,每年回河南许昌过春节。当天,由于列车发车时间较早,夫妻俩和女儿怕误了车,没来得及吃早饭,直接奔到火车站。火车上,一家人有说有笑,还跟等待接站的儿子通了电话。期间,陈女士的丈夫没有表现出异样,没想到中途突然晕倒了。
“他突然晕倒时,我整个人都慌了,我姑娘都吓哭了。”陈女士说,庆幸的是遇到好心人,遇到了医生小伙子,让自己觉得非常暖心。他们一家四口,丈夫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李春林和列车工作人员不仅救了丈夫的生命,也拯救了他们这个家庭。
感受 救人是一种本能,导师学长是榜样
如果当时没救过来怎么办?有没有考虑过医生职业还没正式开始就结束了?
面对记者的问题,李春林表示,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在公共场所出手救援,“说实话存在一定的风险。没有专业的设备,而且这三次救援都不是自己的专业范围。”但是,当广播里传出救人的求助时,他还是什么都没想就冲了过去。“这可能是一种从医人员的本能,救死扶伤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李春林说,他救人的底气来自于这些年的学习,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
李春林说,因为他所在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国内都是非常好的医院,对于急危重症的救治非常有经验。学校和医院都会给他们做类似的应急培训。虽然平时的科研工作很忙,但是真正到这个时候就用上了。同时,导师也要求他,作为一名医学博士生不仅要做好科研,也要有非常扎实的临床基础。上学期间,他也跟着导师学习到了很多临床知识,经常下乡去参加义诊,这也是他敢于站出来的底气。
“另外一方面就是,整个团队的氛围影响。”李春林说,他的导师作为骨科的主任,不仅门诊业务量大,还有很多行政性工作,但是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到农村义诊,遇到一些困难家庭还不收取费用,“这对我影响特别大。”
还有很多身边人的故事在激励着李春林,比如他的另外一名老师,在济南路遇一名脑出血患者,紧急施救并为患者垫付了医疗费后就默默离开了,后来患者家属通过监控等各种方式才找到了救命恩人;他的一位学长,遇到了心脏骤停的患者,也进行了紧急救助……“整个团队都有这样的氛围,大家互相影响。”
李春林表示,前面有这些楷模,也让他在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站出来。
应急救援包随身携带飞机上救回患儿一命
2月1日那天,听到广播的时候,李春林带了应急救援包,里面放了各类应急药品。谈起这个救援包,还要追溯到2023年11月2日在青岛北站的那次救援。
当时,他已经坐上了火车,距离发车只剩下几分钟时间。突然,列车的广播里紧急求助:有人突然昏厥。他想都没想,拿起行李就冲回了候车厅。
李春林赶到现场的时候,患者心跳约160次/分钟,随时有生命危险。他紧急采取措施,并从患者口中得知了对方有哮喘病史。考虑到一般会随身携带着相关药品,他便赶紧翻找,从对方的包里找到了扩张支气管的药物,经过小心喂服,最后成功稳定了病情,他却完全错过了火车。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一些外伤可以就地取材,如果遇到内科疾病没有药该怎么办?”李春林说,回到学校以后,他制作了应急救援包。准备了应对急性哮喘、高血压、心梗以及抗过敏类的药物。
“哪怕一次用不上,但只要用上一次就能救回一命。”李春林说,这个应急救援包他从来不离身,只要出门就会带在身上。
去年11月26日,他乘坐飞机的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当时,广播里突然发出救援,有一名患儿情况危急,急需救治。他立刻过去查看,发现患儿全身出现急性荨麻疹,已经开始有水肿迹象。如果情况严重,有可能产生过敏性休克。他询问了家属的情况,得知孩子近期有点感冒,免疫力弱。
“别急,我这里有急用药。”李春林说,根据当时的症状使用了药以后,孩子的症状慢慢就有了缓解,他在旁边一直陪着孩子。
在下飞机之后,孩子已经开始恢复正常了。当时下飞机的时候,他还嘱咐孩子的母亲,这种症状可能是急性荨麻疹,建议去医院查一下过敏原。同时,他把随身携带的抗过敏药都给了孩子母亲。
“当时小朋友说了一句谢谢叔叔,感觉心都快被暖化了。”李春林说,这就是对一名从医人员最大的奖励。后来,孩子康复以后,其母亲也辗转找到了他,再次表达了感谢。
姐姐患病曾接受帮助初中就立志从医回报
“每一个医生,都曾是一名患者。”李春林说。在他上初中的时候,姐姐生了一场重病。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医生全程热心帮助,当时他就产生了一种职业崇拜感。
同时,由于生活在大山里,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姐姐在治病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医生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
“爱心需要传递,”李春林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努力学习,最终成功考入了医科专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社会。
在学校里,他也通过努力学习,掌握了扎实的技能。李春林表示,作为一名医学生,自己从各位前辈和导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扎实的临床理论和技能,更有“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和“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齐鲁医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