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24-02-03 11:35:29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理论上是彰显中国特色的需要,实践上是巩固群众基础的需要,要创造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近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国亮就上述内容作出讲解。

中华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有突出的连续性一直放在了第一位,此外是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长而且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文化。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影响的9个古老文明中,存活至今的只有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三个。

而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它的物质文明特别是以农为本而且强调整体性协作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它的精神文明,如《周易》以来强调天地人统合协调的宇宙观、西周特别是孔孟以来的民本主义的社会政治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一直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未曾有过中断;二是它从小到大的扩展主要不是依靠武力对外征服,而是外部的游牧或半牧半耕民族内向流徙,并与汉族互相融合或联合。

支撑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儒家、道家和佛。儒家仁学,强调以人为本,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强调自然主义,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佛讲的是解脱主义,解脱烦恼、痛苦,解脱生死问题。然而,不管是儒家的人文主义,道家的自然主义还是佛的解脱主义,都是人生的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首先是阴阳互补,五行化合,崇尚自然。这是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阴阳互补的太极图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其真善美追求的最基本的模式。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中,“阴”“阳”作为两个基本符号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本身。

第二是以人为本,德性实践,这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就是今天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谋利益。德性实践是中国哲学的三大特征之一,中华文化一直把德性实践放在首位。

第三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所谓的自强不息就是民族的性格,所谓的厚德载物讲的是包容性,文化的包容性。

第四是中庸之道,体征生生。中庸之道是指我们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体征生生讲的是与时俱进。为了避免倾危,将事业引向前进,要趋时尚中。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是将事物的各种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从而使事物处于最佳状态。所谓时,即时机、时运、时势;趋时,就是主动地适应时势,及时抓住机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贯通

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贯通。

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在人类与自然关系领域实践运用的观念体系。和谐共生,是世界万物对立统一、相依相生、相谐相长的世界观,是统合矛盾对立、寻求中庸协调的方法论,是一种差异共存、相合相长的价值观,蕴含着生命共同体辩证统一的哲学智慧。

具体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要求“敬道慎为”“重农顺时”“谨其时禁”;基础是辨类重养,得养则长,节物惜用;目标是参赞化育,人参赞天地化育万物,弥补天地自然的不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心境、认知、伦理和审美四方面都是契合的。“心随天放”与“人化自然”,是人性价值与自然价值相统相合;“人和物丰”与“物质转换”,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兼顾;“悯物节欲”与“生态环保”,符合人类社会伦理与生态和谐伦理;“诗意栖居”与“生态美学”,强调人类文化美感与自然生态之美。

“协和万邦”是以“天下”为视野的世界观、以“天下”为目的的治理观、以“天下”为对象的安全观、以“天下”为视域的文明观和以“天下大同”为发展图景的社会观。

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性在于:强调“四海一家”与“世界历史”,与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契合;强调“大同社会”与“自由人联合体”,与理想社会奋斗目标契合;强调“天下为公”与“人类解放”,与人的解放价值导向契合。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中华“和合文化”在社会治理领域运用和实践而形成的观念体系。中华“和合文化”是差异共存、多样性统一、兼容并包的文化,主张和实生物、不同事物各守特质、共生共存,也主张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共融、互相接纳、互相成就。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凝聚价值共识为哲学智慧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凝聚价值共识的思想原点;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论是凝聚共同价值的最优选择。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伦理精神标识,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有高度的契合性:从道德目标上看,追求个人之“善”与社会之“和”;从道德思维上看,因循“依善而和”“由和至善”路径;从道德内容上看,人格之善与人际关系有机融合,是“心善”与“人和”“业和”“亲和”“际和”的关系。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记者 朱子钰 李梦馨 通讯员 胡玉翠)

责任编辑:李文智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