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进入一个‘无序新世界’,我们再不能只专注手边的大事,因为有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都会产生影响。”1月26日上午,首届泉城非遗人颁奖仪式暨济南非遗“可见度”提升座谈会在济南市文化馆召开,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广告研究中心主任臧丽娜以作家亚当·图兹的话为开篇,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面向未来的传播:提升济南非遗“可见度”》的专题讲座。

在臧丽娜看来,非遗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非遗”,就像本届“泉城非遗人”的评选,除了传承人,还包括研究者、教育者、传播者、策划者、经营者等,“这可以看出,济南对非遗的理解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承’视角,还包括了与非遗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信未来,‘非遗人’的范畴会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名词”。
从当前中国城市消费趋势看,消费者会优先选择文化、设计、理念更贴近本土习惯的产品,因此属于非遗的时代正在到来。“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风口,理解非遗和传播,以崇敬和热爱之心看待非遗,探索非遗的产业转化如何契合消费者、非遗的研发创新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臧丽娜表示。

那么,济南非遗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可见度”?臧丽娜的答案是——用文化深度链接、用产业深度融合、用传播深度讲述,只有文化+产业+传播,才能带来可读、可听、可知、可感的非遗美好生活。
随后,臧丽娜又分别通过分析南京的“世界文学之都”、因《繁花》爆火的王兴昌洋服店、“说唱”昆曲的表演艺术家吕成芳、南京博物馆小剧场以及包括济南皮影+肯德基在内的多项非遗跨界融合,鞭辟入里地为大家分析非遗的“出圈之道”。
在她看来,提升济南非遗的“可见度”的路径之一,是让济南非遗“活起来”。非遗是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活态资产”,应把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美学串联起来,使非遗从“技术传承”转向“创意传播”,利用“非遗+”的思路让非遗走进高校、走进影视、走进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让更多人看见济南非遗的文化理念。
提升济南非遗“可见度”的路径之二,是要让济南非遗“新起来”,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内要涵养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精”“气”“神”,对外要讲好新匠人、新传承等济南非遗的“新”故事,在看见济南非遗的基础上,让新时代大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最后,要让济南非遗“动起来”,通过场景移动、媒体互动、跨界互动等构建非遗传播推广路径与品牌创新转化平台。
臧丽娜同时表示,还要把握非遗传播的变化趋势,将传播主体从“自上到下”变为“全民参与”,传播机制由“传统单一”转为“数字化”;实现“在政府引导下,全民参与非遗解读、再造、传播”的未来格局。
传承、创新和传播,是济南非遗2024年的关键词。臧丽娜表示,泉城非遗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好创新与传播,追求传播矩阵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生活化、非遗传承的产业化,从而增加非遗传播的趣味性与互动性、细分性与科技性,打造属于自己的媒体传播矩阵、沉浸式体验空间、双创运营平台,形成系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