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奋力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

第五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在江西理工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3-12-01 14:44:03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明海英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王富军)11月25—26日,第五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在江西理工大学举行。会议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同步在多个平台全程视频直播。来自全国各地近200位领导、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话语与文化强国建设”这一主题,对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迈上新台阶

  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斌表示,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是高端学术交流盛会,与会专家学者们思想的碰撞、经验的分享将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打开新的视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迈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君如强调,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是当前话语体系研究的重点任务。我们要努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靳诺寄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及重要内涵,立足实际履职尽责,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汪立夏号召与会青年自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争做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宇军在开幕式上致辞,并指出,青马大会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强化交流互动、促进青年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开幕式由江西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罗仙平主持。

  更重要的是用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围绕“谈谈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主题作报告,他提出,“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概念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丰富内涵,意味深长,意义深远,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忠杰通过设想邀请马克思、恩格斯来中国旅游提出,要把马克思恩格斯当作人而不是当作神来看待、要生动活跃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用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兼教务部主任柳建辉作了题为《二七讲话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拓展和深化》的发言,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谈了四点看法。具体如:二七讲话在党的二十大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拓展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特征、重大原则的相关内容;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意识;要拓宽中国式现代的研究思路,系统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刘书林围绕“关于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发言。刘书林表示,新时代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的新的历史条件,并系统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主要原则、结合与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王炳林认为,两个“行”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关键所在,“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既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个结合,还要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更自信地走向未来。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李佑新梳理了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他表示,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领导力量基础、历史前提和制度基础,明确了目标导向,开辟了和平发展之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田克勤作题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原创性价值》的发言,他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提出的基本脉络、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提出的基本依据、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多项目理解这三个层面,阐述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原创性价值。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张国祚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了两点建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有情怀和理念;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重点在于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郭建宁就“两个结合的话语建构与文化主体性”阐述了三个问题:两个结合的话语建构如何体系化、学理化;如何认识理解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如何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原主任、《理论视野》主编秦刚从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方面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实方向,同时指出文化发展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引领时代,引领人类的进步。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家庆作题为《正确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刻内涵的四个维度》的发言,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维度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吴家庆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繁荣昌盛。

  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颜利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的领会”为主题进行分享,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六个重大关系的深刻内涵与辩证统一关系,发表了自身的观点:第一,要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的道理、学理、哲理;第二,要深刻准确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三,要把握六个重大关系的深刻内涵和辩证统一关系的互动性。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作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意蕴》的发言,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意蕴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明确的实践指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学与研究》副主编侯衍社进行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处理好一系列关系》的发言,他从正确处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各民族之间协同共建的关系五个方面对处理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从充分认识文化的化人育人的价值、夯实以文化人的文化基础、创新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出发,论述如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育文化人工作。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背后的逻辑》的发言,他从重构资本的结构体系角度出发,围绕资本重构的数量结构、质量结构、空间结构、权力结构、边界结构进行了深刻阐述,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道。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进就“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几点思考”进行分享,他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加强文化领导权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时代要求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严谨地论证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必要性。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婧进行题为《毛泽东国家安全思想的当代价值》的发言。她从毛泽东国家安全思想的价值取向、斗争精神、方法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严谨地论证了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国家安全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行发言,他指出新时代文化建设在党治国理政中处于重要位置,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逐步形成、不断丰富的进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明启达用、体悟贯通,是理论的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体。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论述了文化主体性得以巩固的前提和方法,他指出关于文化主体性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引领力、影响力、塑造力、辐射力的一种哲学表征。

  传统文化现代性重构的科学路径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进行题为《全过程的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讲,他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民主的内在联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庞虎以哲学文化的“质”“量”“度”为切入点,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扎根中国的重要依托,是传统文化现代性重构的科学路径,是层次不断拓展的演进过程,与其他相关现象并行交融的博弈态势,并提出要严守非宗教化立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成飞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依托和实践路径》的发言,他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要立足中国情,科学技术是现代化事业的关键,要系统地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敢于向西方学习。中央党校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作题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努力实现三个倍增》的发言,他提到实现2035年的三个倍增“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倍增”,要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政府与市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三对关系,要充分调动民营经济、资本市场、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陈大文围绕“准确把握整体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体系”这一主题,指出要学习习近平关于依法治国的系列论述,要注意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中国这三个关键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方向、抓手和目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结合学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思考了四个问题:毛泽东如何理解文化、新旧文化的区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三个特征、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钟小武主要从理论逻辑演绎、文化逻辑展开、历史逻辑延续、实践逻辑要求四个方面论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四重逻辑”。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显良探讨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问题,认为要处理好“博”与“专”、“道”与“术”、“体”与“用”、“中”与“外”、“知”与“行”这五对关系。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张明主要从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元问题”的提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复调式结构、多维探索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了毛泽东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红娟作题为《概念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性研究》的发言,她围绕“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何为优秀?”“何为科学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概念?”“什么是高度契合性?”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从概念角度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孙贺分享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新的文化使命问题。他从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出场逻辑、内容构成、理论特质三方面分享了研究体会。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骞谈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他从“何为现代”“西方话语体系中,把握现代的三个基本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与西方话语体系的把握现代性时的几重差异”三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阐述。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双套作题为《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躺平”》的发言,他提出,“躺平”消解了人和社会的存在意义,是对既有生存状态的反抗,共产主义不等于“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彬彬作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提出的合理性》的发言,从历史逻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凝练历史经验的成果、解决现实课题的答案、回答时代之问的答案;从理论逻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科学性、人民性、发展性的品格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实践逻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创新性、自觉性、包容性的主张提出的新概念。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任鹏围绕“新的文化使命视域下的家国情怀”阐释了家国情怀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宗的时代内涵,详细论述了家国情怀的现实境遇,最后从夯实物质基础、凝聚精神力量、强化价值引领、完善制度支撑四个层面来阐释涵育要求。

  会上,《社会科学辑刊》《浙江学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期刊主编从多角度与学者、读者和作者对话。

  闭幕式上,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显超作总结讲话。他表示,本届青马大会,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既有政治高度,又有理论深度,还有实践广度,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有力地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为奋力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悉,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师生803篇投稿论文,经过专家评审,评选出110篇获奖和参会论文。共有近60万人次观看本次大会视频直播。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