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大"两创"专题学术讲座第六讲"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建设方略"举行

发布时间:2023-11-13 21:56:53 发布来源:新浪网 作者:

11月4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第六讲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行。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谭好哲教授作题为“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建设方略”的学术报告。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王涛主持报告会。

谭好哲教授表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理清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有三个前提性的基本认识。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政党文化的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武装,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将其作为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一翼。第三,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方略中一直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谭好哲教授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总结,这一表述深刻阐释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建设方略中的地位和角色。随后,谭好哲教授从三个转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建设方略。他认为第一个转变是由彻底否定转向有限肯定。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一般是持彻底否定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负面定性为封建文化;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文化工作没有提上党的工作日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始重视文化工作,但传统文化依然受到轻视;直到全面抗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方略。谭好哲教授谈到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文化的观点,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点明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路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与一定的民族形式相结合。随后,谭好哲教授提出了第二个转变,即从有限肯定演进到总体肯定。他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到十年文革时期传统文化遭遇至暗时光,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申方针、新定位展开叙述,指出这个转变是不再以新、旧论传统文化,而是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历史对接,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要从中华民族历史存续与生存发展的高度论传统文化对重续民族血脉、培育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和意义。第三个转变,是由总体肯定演进至全面复兴阶段。

最后,谭好哲教授以“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构成内容”作为总结。首先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历史意义、文化实践意义;其次要深刻把握从文化遗产的“民族形式”论、“批判继承”论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论在文化发展通变关系上所实现的重要历史转型;此外要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我们要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百余名师生现场参加报告会。同时,约两百名听众通过腾讯会议线上聆听讲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是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系列专题讲座计划在校庆前后邀请10位校内知名专家学者,依托文学生活馆,以专题系列讲座的方式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第二个结合”等问题开展讨论与探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除专题讲座外,后续还将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计划”启动会、海外中文古籍回归论坛、系列典型科研题材宣传片展映等系列活动。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