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荣梓彤 赵曦)10月25日,山东大学儒学与西学论坛第七回:“《德性与生存》新书批评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
本次论坛围绕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沈顺福教授新著《德性与生存》一书展开,由沈顺福担任坛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谢文郁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徐庆文教授主持,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赵法生研究员、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李尚信教授、赵卫东、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刘云超、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研究员石永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翟奎凤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陈晨捷副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员王玉彬、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恒、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邹晓东副教授等学者作为嘉宾,此外还有中国哲学专业部分在读硕博研究生共同参与。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沈顺福教授首先介绍了《德性与生存》一书的基本内容。他提出,为解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有必要将“性”当作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来探讨。随后,与会嘉宾在阅读该书的基础上,针对该书的几个创新点,各位老师提出了不同意见。在场学生也提出了对该书的一些疑问。沈顺福教授一一作答或辩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赵法生研究员认为,该著“导论”部分缺少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在“性”与“情”的关系问题上,赵法生同意沈教授关于孟子性善论的阐释,其中饱含着对情的肯定。但是对于荀子来说,荀子以欲言情,欲是恶的、自私的、特殊的,所以他走向了性恶论。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李尚信教授认为本书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观照中国哲学很有价值,但中国哲学主要不是在谈存在,而是谈如何存在。接着,李尚信建议专门用一章来讨论“性”究竟是什么,没有探讨“性”的内涵的定义,就来探讨“性”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可能会模糊不清。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徐庆文教授认为,本书解构的部分比较多,恰恰建构的内容不是太多,怎样建构一个哲学体系是很重要的。而且本书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来解释问题,做类比时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度比较大,有些解释不是很合理。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员王玉彬提出,本书关于儒家仁学的讨论没有给出一个圣人、贤人、凡人的基础性框架,着重讨论的主要是如何成圣成贤。他认为,本书区分了儒学和西学,但是没有从一个根本的内涵上区分开内部的儒家、道家。
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刘云超认为西方哲学求真,中国哲学求善。同时他认为,本书以荀子的性恶论作为典型,认为儒家教育是一种基于性恶论的教育,但是,中国的教育是基于性善论的教育。
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研究员石永之也不认可该书的以“性”为中心的总体思路,认为第一,孔子罕言“性”,“性”作为一个收摄“心”和“情”的核心命题没有办法完成;第二,没有在最开始对“性”下定义;第三,沈教授想回答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合法性问题,但没有追问哲学是什么就说中国哲学有特殊是不合适的。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谢文郁教授就“顺”的问题展开论述。他指出沈顺福教授没有进行字义辨析,因此会导向歧义。“顺”即人为,我们顺从自然的时候,是在自己的某种意识框架里“顺”,然而究竟是无意识的跟随,还是含有自天而来的认知能力,此处并未分辨。

会议现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翟奎凤教授主要谈及人的生存问题,他指出在“天地生万物”这种二元结构之外,还存在一种三分模式,我们的身体在某一个时空点得生于父母,但在灵魂层面上的心,它是有先天性与本体性的,来自上天。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陈晨捷副教授指出,人性论无疑是儒学的焦点之一,但沈顺福教授仅仅选取与“性”相关的材料就下断言称儒学史就是人性论史是片面的,儒学史应该天人学史,只讲人不讲天,与该书的副标题不相吻合。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赵卫东教授认为该书中西比较的理路类似于西方哲学刚刚传入中国时的比附阶段,通过这种诠释,儒家变成了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不再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恒将该书特色总结为第一哲学、史思结合、现代意识三个关键词,并提出两点疑问:以德性论来理解中国传统儒家建构方式,是否需要考虑到荀子这一例外?谈到了性与善,那要不要谈性与恶,或者是要不要谈德性和人为的问题?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邹晓东副教授提出两处质疑。其一是书中说中国哲学关注的是生存世界,故而很少关注主观意识,那么如果离开了意识,还可以称之为人的生存吗?其二是书中将性与生等同,强调其基础性,但除了出生这个时刻,生也可以涵盖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的生存过程。此外,性是指称具体可观察的性状,还是指称一个实体,这也是书中没有厘清的。

书影
最后,沈顺福对以上疑问与批判一一作答辩护。首先,有关中国哲学的主题的争辩,他认为,天人关系是思想史的问题,人性才是哲学的问题。其次,关于荀子的教化观念能否在德性论传统中获得合法性支撑的问题,沈顺福以题中之意和言外之意的区分来解决。再者,沈顺福教授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识,与笛卡尔所说的纯粹的精神活动、心灵活动不同,它一种由气质心灵所主导的具有气质性的活动,可能会有认识功能,但是不是纯粹的。实体与形状的区分问题,在先秦儒家比如荀子那处,性体和性状就已经混淆,自玄学处才开始分辨。还有人本论的问题,沈顺福教授认为严格来说必须要打上双引号的,不是人类的人,而是人为的人。
“独学而无友”,乃为学者大患,本次论坛的学术批评不避尖锐,作者亦现场回应。由书而始,却不拘泥于书,不仅让在座各位对沈顺福教授的新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将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