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70位沿黄省市专家学者共话黄河流域历史文化 深化黄河流域区域历史研究 赓续中华文明历史文脉

发布时间:2023-11-01 09:15:09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10月21-22日,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考察黄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黄河流域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与交流,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山东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黄河流域区域历史文化发展与新时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青海、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等沿黄各省社会科学院、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约70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重点围绕黄河流域古典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文明特征、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传承与时代价值阐释等四个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黄河流域古典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霍福研究员在题为《<钦定河源纪略>所引事件文献勘误》的发言中指出,《钦定河源纪略》是乾隆敕旨纪昀等人编纂的一部重要典籍,该书仿《水经注》体例,引用史料几乎囊括了此前黄河河源文化所有重要文献。但是,由于该书由数人分头编撰,文献征引既有全引,也有摘编,因而在历史年限、人数、厘数、事件、出处等方面时有引误者,同时还存在漏引和衍字诸情况,其中尤以事件引误较为突出,如将青海之“海寇”误认为东南沿海之“海寇”,从而将打击青海“海寇”之尤继先误写作戚继光等等,有必要进行史料勘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刘思怡研究员在《唐宗室大郑王房李鷾夫妇墓志考》一文中,对李鷾墓志的文本史源、夫妇二人家族世系、仕宦途径、婚姻家庭等四方面进行了考察和梳理。李鷾是唐代宗室大郑王李亮的六世孙,两《唐书》无传,因此其墓志无疑具有补史作用。作者认为,墓志反映的终官,往往是真实客观的,所以在补充时,应按照墓志所记的终职事官为准。

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沈阳教授在《缘起、修纂与传播:万历<蒲台志>的生命史蠡测》一文中指出,作为私人修纂而后得到官方支持的方志,是志确立了蒲台县志的结构,在人口、马政和乡约等方面记录蒲台县历史的同时反映了明朝历史的特点,但也存在条目归属有待优化、部分内容有待考订和收录条目失于审慎等不足之处。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格根珠拉在论文《黄河沿线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以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黑城出土西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为例》对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出土的两本西夏文《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及其汉文本残叶进行叙述,梳理文献的汉文本传世版本,探讨圭峰宗密的著书传入西夏的来源,揭示出中古时期占尽黄河与河西走廊之利而建国的西夏地方政权的部分社会文化面貌,也证实了西夏与北宋、辽以黄河为纽带存在着长期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文明特征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黄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赵俊明在题为《浅谈山西与三晋文化的开放性》的发言中,从山西独特区域地理位置的角度,阐述了历史上的山西作为连通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农耕地区的重要要道,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此汇融,促使三晋文化具有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杨世利副研究员在题为《传承弘扬河洛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报告中强调,传承发展河洛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需要。当前,河洛文化研究正处在由浅入深的转折期,要正视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看河洛文化的核心地位,将河洛文化研究推进至中华文明起源的深度。

泰山学院周晓冀教授在《凝固的历史之美:黄河流域山东段宗祠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一文中阐述,山东宗祠是黄河下游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和利用有助于推动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构建多元纷呈、和谐相容的黄河文化彰显区。

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教授在题为《汉画像石农耕图功能意义新探》的发言中,围绕画像石(砖)农耕图及研究现状、农耕画像石的时代动因与存在语境、画像石农耕图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析等三个方面,指出了过往研究中存在脱离时代与语境的图像分析等问题。王教授认为,作为陪葬物的画像石农耕图,主要作用是装饰美化与营造氛围,与墓中的其他随葬品一起共同营造了一个当时人认为理想的死后世界。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杜庆余副研究员在《从黄河故道三杨庄汉代庭院遗址看汉代居民生活》一文中从遗址位置、住宅院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等四个方面,展现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南部的黄河故道上汉代居民的日常生活。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主任谭景玉在《“东州逸党”与北宋前期京东地区的文化及政治生态》一文中论述了“逸党”的成员构成、文学与学术成就、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内容,展现了以齐州(今山东济南)人范讽为领袖的“东州逸党”文人群体对当时的社会影响。

此外,青岛大学赵九州教授从环境史角度对黄河流域区域历史文化进行阐述,在《黄渤海环境史研究回顾与前瞻》发言中提出,环境史作为新兴的史学分支,为黄河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角度,认为对黄河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环境史的研究,有助于打破环境史与海洋史两大领域之间的壁垒,实现两者之间广泛的互联互通。将环境史的新理念带入海洋史研究,用海洋史的丰富历史积淀来厚植海洋环境史的根基。

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传承与时代价值阐释

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本权教授在《黄河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与路径刍论》一文中强调,要进一步提炼黄河红色文化经典故事,提取具有代表性、经典性黄河红色文化符号。文化产业思维导向下的黄河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有助于弥补以往以外宣、新闻媒体为主的国际传播格局的不足。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志鹏教授在《论1947年刘邓大军渡黄河彰显的红色精神》一文中提出,挖掘当前黄河红色精神文化保护与宣传工作现状,思考革命精神与人民群众是否交互,红色文化精神传播是否符合当代传播逻辑以及如何构建黄河红色文化“IP”,对当代刘邓大军渡黄河红色文化精神的弘扬具有现实意义。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锐在《菏泽枣庄地区革命文物与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一文中,通过对菏泽、枣庄两地展开的深入调研,总结了两地革命文物与红色文化保护利用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值得推广借鉴的优秀做法以及亟待解决的困难。

通过此次研讨会,来自沿黄各省市的专家和学者再次深刻领悟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与会学者一致表示,作为新时代历史工作者,应该以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为己任,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赓续中华文明历史文脉贡献力量。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