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对象: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东北亚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访谈人员: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薛力: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是什么?
张蕴岭:中国推出“一带一路”有以下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实现产业链转型升级。按照一般经济发展规律,本国的产业转移需要考虑转移的内容、途径与目标,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向产业链上游提升;尽管中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但其主要基础为外资,不具备规划转移的条件,因此中国确定了与其他国家共商共建的产能合作路线。
第二,向哪转移?首先,中国的制造业规模非常庞大,包括东南亚、印度在内的外部国家或地区均不具备此等规模的接纳能力。其次,中国制造业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都是劳动密集型、污染严重、高耗能的产业环节,因此传统产业转移道路行不通;加之国际和国内的环保意识普遍上升,一般国家和地区不愿意接受造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产业转移。基于此,我们对外扩大开放,充分发挥自身承包工程的传统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与当地的产能合作,既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又可以为中国提供拓展的市场空间,这是一个双赢的思路。
“一带一路”具有重构地缘优势的重大战略意义:一是打通欧亚大陆联通;二是实现陆海大联动。早期历史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是内陆国家和内陆地区;世界地理大发现后,西方国家利用海洋实现快速发展,传统的陆地优势相对式微。中国是海陆复合型的国家,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一带一路”既联通内陆,又联通海洋;借助“一带一路”,中国的区位优势将得以发挥:向东连接太平洋,向西延伸连结欧亚大陆,同时可以实现国内的陆海联通、东西互济。
“一带一路”是一种“新型发展合作”模式。在传统发展合作模式中,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提供援助,但这类援助没有和当地的发展实现对接,无法有效解决阻碍发展的问题,援助效果并不理想。“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后者的目标包括消灭贫困、改善落后地区发展条件等内容,与“一带一路”提出的初衷相符合。“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大家共同发展,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发展合作模式的弊端。
薛力:对“一带一路”十周年的整体评价?
张蕴岭:“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一个带有特殊含义的符号,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是存续性的而非临时的。目前来看,“一带一路”已经被普遍接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和世界性价值。
“一带一路”提供了一种倡导各国共同参与和投入的新型发展合作模式。在合作中,中国的发展成功经验也会得到传播。“一带一路”在推进过程中,共建国家积极参与,扮演着主要角色,发挥当地的自主作用,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平衡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项目会与各国发展规划、建设项目进行有效对接,充分展现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性。
薛力:对象国对“一带一路”的整体评价如何?
张蕴岭:总的来说,“一带一路”是有助于当地发展的,大多数项目都很成功,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有效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当地的发展条件。中国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拥有提供资金、开展大工程建设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国家信誉。共建国家及地区能够从“一带一路”实践中获取资金和劳动力,也可以从相关项目中学习中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共建国家及地区对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项目和政策比较欢迎,“一带一路”倡议在拉动共建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持世界经济平稳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薛力:“一带一路”推出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蕴岭:“一带一路”是中国基于新理念推出的新倡议,外交政策要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服务。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外交作用,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和接受“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双边外交途径,中国积极与他国政府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地实施;通过多边外交途径,中国努力做好国际组织的工作,加深国际组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从而促使国际组织充分理解并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成功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可以说,中国外交在推动他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及相关理念,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薛力:“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伙伴外交、全球治理等概念是什么关系?
张蕴岭:“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不同于西方话语体系的众多理念之一。“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伙伴外交、全球治理等一系列外交理念融会贯通,其主要聚焦发展领域,强调全球发展,提供“新型发展合作”“共同参与”等新发展理念。新型发展合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即改善当地的综合发展环境。“一带一路”重点是推动经济发展,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的同时,也通过新型发展合作使当地获益,从而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的经验是“要想富先修路”,推动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发展环境。从大局来看,要推动陆海连接,推动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
(本文系作者对国内知名“一带一路”专家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