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王丁 陈翔)9月23-24日,“历史联系与现实语境中的谢林哲学暨《谢林著作集》出版发布会”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山东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创新团队、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主任吴童立副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寅卯研究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分别致辞。刘森林代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对《谢林著作集》翻译团队表示感谢,他希望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考。马寅卯向参会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对先刚教授所带领的《谢林著作集》翻译团队在短时间内为大家带来高质量的丰富译著表示感谢。傅永军介绍了山东大学济南校区的特色,介绍了山东大学外国哲学学科的发展情况,欢迎大家多来山东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刘森林教授致辞

马寅卯研究员致辞

傅永军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是《谢林著作集》出版发布会,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丁副教授主持。《谢林著作集》主编先刚教授、责任编辑王晨玉、读者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雷思温副教授介绍这部著作集出版的各方面情况。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王晨玉首先介绍了《谢林著作集》的缘起, 22卷《谢林著作集》将在谢林诞辰250周年之前全部完成。他对译者的艰辛劳动表示钦佩。先刚介绍了翻译《谢林著作集》缘起和目的。雷思温强调了学术研究的信念问题,认为正因为相信了自己做的事情,《谢林著作集》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才会取得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王丁补充了《谢林著作集》的版本选择问题,以及其结构等。最后,先刚向山东大学图书馆捐赠了已经出版的17卷《谢林著作集》。王晨玉也向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资料室进行了赠书。

丛书发布会与介绍

先刚教授向山东大学图书馆赠书

山东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赵雷向先刚教授颁发证书

王晨玉向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资料室赠书
本次会议既是《谢林著作集》的出版发布会,同时也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的关于谢林哲学的专题研讨会。研讨会在两个分会场同步进行,在两天时间内共进行了12场讨论。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着会议主题以及“谢林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争辩”、“谢林与神话问题”、“谢林与现代哲学”、“谢林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谢林与现时代问题”、“谢林与体系建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充分展示了国内谢林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谢林与神话问题。先刚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梁乐睿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周小龙博士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黄钰洲讲师分别就谢林神话哲学与世界时代的衔接关系、卡西尔与谢林论神话、谢林和施莱尔马赫关于绝对者的争论、德国唯心论的体系构想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谢林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争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雷思温副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洪凯源博士后、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荆晶副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倪逸偲助理研究员分别就谢林论绝对者的可思与不可思、早期谢林思想中的“精神”概念、谢林对黑格尔辩证法形成的影响、莱茵霍尔德哲学视域下的早期谢林表象能力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山大学哲学系谢裕伟博士后、北京大学哲学系张梦薇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严杭迪博士等分别围绕谢林《近代哲学史》中的康德形象、谢林和黑格尔对悲剧哲学的建构、舒尔策的怀疑论与早期谢林的“绝对自我”构想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谢林与现代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王亚娟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马小虎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赵瑜博士分别就海德格尔的谢林阐释、梅洛-庞蒂对谢林自然观的继承和批判、海德格尔和谢林思域中的实存概念和实存哲学、中期谢林与后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存在的动力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谢林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森林教授、辽宁大学哲学院叔贵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祁涛副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冯波教授分别围绕如何看待青年马克思的谢林批判、谢林与马克思的辩证法问题、费尔巴哈与谢林的黑格尔批判以及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的晚期谢林式阐释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阳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星原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廖兴兴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李龙博士分别围绕“可能性”与“现实性”、谢林早期自然哲学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观的关系、青年恩格斯对谢林非理性主义的批判、虚无主义和布洛赫与晚期谢林哲学的关系等问题阐发了自己观点。24日上午,两个分会场各有两场学术研讨会,下午举行了2场学术研讨。
谢林的艺术哲学。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章文颖副教授、苏州大学哲学系李红霞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冯子杰博士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石绘讲师分别围绕谢林美学中无意识理论、谢林对存在主义美学的革命性意义、判断美学到艺术形而上学的过渡、谢林与19世纪英国文学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谢林思想的源流。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刘扬副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郭冠宇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常文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吕润生博士分别围绕论谢林与普罗提诺的“争执”、费希特与前期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谢林与康德论有机体的偶然性、谢林哲学中的泛神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分会场二第一场 探讨了“谢林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争辩Ⅲ”,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刘伟东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谢晓川副研究员、四川大学哲学系余玥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柳康讲师分别围绕雅可比与谢林之争中的时间问题、如何在黑格尔之后思考谢林、时间问题视角下的谢林早期自然学说及其与黑格尔之争、谢林早期自然哲学对康德理论哲学中客观实在性的奠基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谢林与体系建构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黄涛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青原博士、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周帅辰讲师、山东大学王丁副教授分别围绕谢林在《学术研究方法论》中的学科体系构想、谢林同一哲学地建构方法、谢林存在论自然哲学思想、谢林晚期哲学的体系建构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围绕谢林思想的争辩。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蒋益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袁辉副教授、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毕聪正讲师、辽宁大学哲学院李一鸣博士分别围绕约阿希姆视阈下晚期谢林的历史哲学、康德和谢林论科学概念、康德和谢林对天才问题的不同阐释以及谢林自然哲学对经验实在论的批判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谢林与现时代问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张慕良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栗志恒讲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叶家敏博士分别就谢林与儒家形而上学的致思方式、基于谢林神话哲学的中华民族起源以及恶的可能性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闭幕式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冯波教授主持,吴增定教授、傅永军教授分别作了闭幕式致辞。吴增定肯定了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也表示计划在2025年谢林诞辰250周年之际,会再度举办谢林哲学专题研讨会。傅永军也肯定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山东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创新团队的学术规划,表示未来会继续举办关于谢林哲学的工作坊,以期让讨论可以更加充分。

会议闭幕式
本次会议一方面有对既有成果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有创新性的探索,凝聚和推动了谢林哲学研究的未来展开可能性。与会学者师生无差别地畅所欲言,研讨的问题涉及谢林哲学、德国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这一点也体现了谢林哲学研究的活力和多重维度。研讨会的激烈讨论彰显了本次会议的深度与意义,同时也激发了新锐学者的学术热情。本次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的谢林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大批研究谢林哲学或从谢林出发不断挖掘新的思想资源的青年学者正在成长。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等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8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