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尼山遐思之三 | 在尼山,触摸齐鲁文脉的深厚与蓬勃

发布时间:2023-10-01 08:50:56 发布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作者: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根深,则叶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思想,是文化在当代葳蕤蓬勃的根基。

如此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学者齐聚尼山脚下,参加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吸引他们的就是文化的魅力。而在尼山汇聚一堂的最大好处,是你不仅可以领略到世界各地学者的思想交汇,共同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构建,还可以置身于两千五百年前那个伟大时代的“历史现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一“历史现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地”所在。“高地”表现在哪里?按照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杜泽逊先生的说法,不仅代表中国文化主流的孔子和儒家思想诞生于山东,诸子百家也有一半以上出自山东,孔子和孔子的后学创作、注释和传承的儒家经典以及《墨子》《管子》《晏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诸子百家的著述,都是山东的文献,所以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几乎都是齐鲁文化”。

杜泽逊先生对齐鲁文化如数家珍,他还是《齐鲁文库·典籍编》的主编。就在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现场,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震撼亮相,仅杜泽逊先生主编的《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就推出了100册,收入264种经典古籍。根据杜先生的说法,按照《齐鲁文库》“整体工作将在十年内完成”的规划,“全部完成后的《齐鲁文库》,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

在尼山讲堂和合堂,先期亮相的《齐鲁文库》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嘉宾的目光,他们对这套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如果说编辑出版《齐鲁文库》是回望历史,是面向“过去”挖掘深厚的齐鲁文化,那么把它们印成书,让国内外更多的学者看到书,则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当代文化作为,诚如杜泽逊先生所说,很多珍贵的古书散落在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中,一般人很难看到,把他们影印、出版出来,才能让更多人学习、研究,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深厚的深厚齐鲁文脉之“根”,长出葳蕤的“叶”,开出茂盛的“花”,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为此努力。根据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兆祥的介绍,仅该校从事儒学研究的学者就已超过100人,而曲师大从开办学校招生以来,一直在从事儒学和论语学的相关研究,学校的经学研究被称为中国经学研究的“六大重镇”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孔府档案研究,曲师大的目标是要建立孔府档案学,“意义在哪里?西部有敦煌学,东部也应该有孔府档案学,因为孔府档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份文献宝库。”

在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学典看来,今天的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文艺复兴,”这场复兴是国学的复兴、传统的复兴、儒学的复兴。西方的文艺复兴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艺,但不是说回到古希腊、古罗马,而是和古希腊、古罗马的精神传统相联系,把根接上。中国的文艺复兴也是这样,我们国学的复兴、传统的复兴、儒学的复兴,是创造新的文化,要通过把儒学、把传统文化当代社会科学化,为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种精神记忆。”

2574年前,孔子诞生在齐鲁大地,两千五百多年岁月流淌,齐鲁文化依然生生不息、蓬勃发展。2023年9月28日,癸卯(2023)年祭孔大典在孔庙盛大举行,祭文有言:“四时行焉,百物生长;流谦处顺,文脉悠长。”在祭孔大典现场,声音朗朗而起,从历史传到现在,从山东传向世界。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