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齐鲁最美教师丨王芬: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发布时间:2023-09-11 14:33:56 发布来源:中国山东网 作者:中国山东网记者 王浩然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9月11日讯 王芬是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从事教育工作的17年间,她长期奋战在考古教学第一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实施党建统领、成才引领、发展带领“三领工程”,所在学院2019年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成为全国唯一历史学院(系)。提升“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考古实验室入选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构建“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考古教学体系”中,坚持教学相长、筑牢根基、交融创新三原则,实现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和实践创新教育有机统一,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学术素养、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长远的发展潜力。


2006年王芬毕业留校,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核心课程,积极参与构建“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考古教学体系”。田野考古发掘又称“考古课程的核心和灵魂”,她先后带领9个年级的本科生、15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

在她领队负责的焦家遗址考古实习遗址中,与聚落考古发掘理念、考古信息精细提取和阐释、多学科合作体系构建紧密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聚落考古创新性教研模式,在方法和操作层面形成引领和示范态势。数百名考古学子在焦家实践中实现了知行互进,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等岗位。负责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2021年入选“双万计划”山东省一流课程,第二负责的“人类骨骼考古”2020年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参与和组织授课的“考古学导论”也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课程,2021年承担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考古+’本硕博衔接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承担教育部2022年度基础学科拔剑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考古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着力培养学生宏观的田野理论构架能力、过硬的田野遗迹辨识能力、精细的田野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的分析阐释能力,在精耕细作中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引领作用。

同时,打破理论教学、实践实验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壁垒,把考古学特色的“课堂-田野-实验室”无缝对接。她负责的北阡(史前基层贝丘聚落)和焦家遗址(史前大型中心城址),是推进考古科教深度融合、实现多学科育人的成功案例。仅在北阡和焦家教学过程中就催生出丰硕科研成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和青年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还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问题导向、前沿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在环境考古、植物考古、GIS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向产出46篇各类学位毕业论文。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考古是考验耐心的一份工作,王芬出尖出峰,聚焦科技创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走出一条新学术道路,立德树人、示范引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把事业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中国山东网记者 王浩然 报道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