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类文明形态跃升

发布时间:2023-09-18 10:19:00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光辉成就,并深化对东方国家发展现代化规律的认识,8月26—27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编辑部在青岛举办主题为“世界大变局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年会暨“东方国家现代化道路”国际论坛。围绕世界现代化理论及其演进、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东方国家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议题,来自国内外百余位学者展开深入探讨。

  标记人类文明史发展新高度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标记着人类文明史发展达到的新高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副书记郭培良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是古老中国从历史走向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选择,展现了当代中国的责任担当,促进了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在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副会长刘贵芹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是史无前例的,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克服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霸道强权等弊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一幅人类现代化的全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必将极大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

  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进一步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王学东表示,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入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生动体现了社会发展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根据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崔桂田的观察与研究,自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现代化逐渐显现向国际性、开放性、多样性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既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有东方国家的现代化,既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也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既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现代化发展实践,日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达形态,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规律性愈加鲜明。

  参加此次论坛的学者对拉美、越南、印度等地区和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和教训展开深入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现代化的理论贡献。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董经胜聚焦拉美现代化在推动现代化过程中的得失因素,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郭春生分析了战后苏联现代化发展的延误,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所长于向东介绍了越南共产党对现代化理念的探索。不久前,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云南大学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坛上,来自越南、老挝、意大利、英国、瑞士、匈牙利的学者和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也对中国式现代化、匈牙利的现代化、越南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等多种现代化道路进行评析。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潘金娥对会议的观察,不少国外左翼人士高度肯定中国式现代化,认为这一现代化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更有效支持社会正义,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成为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自“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提出以来,学术界涌现出大量有关东方国家现代化,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多侧面地探讨现代化问题。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贵清提出,要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过程,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放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过程当中进行分析研究。王学东提出,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对东方国家现代化道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防止片面性,既不能夸大共性、抹杀个性,也不能只讲个性、不讲共性;另一方面,要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扎根伟大实践,持续加强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结合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分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胡振良认为,学术界应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和基本规律的把握,尤其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两个结合”中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提出,应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深刻领会。刘贵芹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道路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包心鉴认为,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基础;坚持以实现人类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柴尚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让现代化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不断升华的中华文明成为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于海青看来,我们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承载中华民族千年理想,又立足当代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人民性、全面性、兼容性、和平性的鲜明特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晓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新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为世界现代化增添全新的理论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变串联式发展为并联式发展,变单维发展为全面发展,变强权政治为和平发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各类文明资源,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