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沿黄九省碳排放及碳转移如何科学量化

发布时间:2023-09-08 10:30:27 发布来源:联合日报 作者:袁学良 盛雪柔

   2019年9月,国家提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将沿黄省份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总体布局。在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整体目标下,黄河流域要实现双碳目标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确定流域内各省碳排放现状及省际间的碳排放转移。通过核算沿黄九省的碳足迹,识别各省份碳排放的重点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减排政策,同时明确沿黄各省份之间的碳排放转移网络,可以为区域碳减排协同治理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2017年沿黄九省碳足迹总量为38.22亿吨;在区域分布上,基本呈现上游省份低下游省份高,由发源地向入海口递增的趋势。在碳足迹强度方面,整个黄河区域的碳足迹强度为1.73吨/万元;宁夏的碳足迹强度最高,为4.41吨/万元。在人均碳足迹方面,整个黄河区域的人均碳足迹为8.86吨/人;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五省区的人均碳足迹高于黄河区域平均水平,2017年黄河流域整体人均碳足迹比2012年降低了2.71吨/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进程中,对碳排放的控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未来黄河流域碳减排需要从山东、宁夏、陕西、青海等重点省份寻找突破。

  在各省碳足迹产业构成中,“石油、炼焦、核燃料和化学产品”“建筑”“其他服务业”三个部门的碳足迹在各省的占比较高,最高可达42.4%(宁夏回族自治区)、47.7%(青海省)、14.7%(四川省)。九省内产业部门间的隐含碳排放转移路径中,“石油、炼焦、核燃料和化学产品”和“金属加工和金属、非金属制品”部门向其他部门转移了大量的碳排放,需要提高智能控制水平,引入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使用低碳能源,适度推广CCUS技术,以降低碳排放。

  在省际间隐含碳排放转移中,山东、河南、陕西是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调出省份,河南、陕西同时也是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调入省份;主要的调入调出省份都是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优化山东、河南、陕西等隐含碳排放转移量较高的省份的能源消费结构,对于整个流域的碳减排具有关键性作用。

  通过构建省际间三大产业隐含碳排放转移网络,可以发现陕西、河南、内蒙古和甘肃第二产业以及河南第三产业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其碳排放的流动不易受到其他产业影响,并且对其他产业部门碳排放联系的影响能力较强,通过利用这些产业的控制能力降低其他产业部门的碳排放水平,可以促进黄河流域整体的碳减排。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