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暌违13年,山大学子再度捧起唯一最高奖

发布时间:2023-04-18 17:22:19 发布来源:爱济南客户端 作者:

4月15日,2022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会暨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由山东大学本科生曹菁文、栾天成、康文广组成的参赛队从全国本科生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本科组唯一最高奖——高教社杯。这是山东大学继2009年第一次斩获“高教社杯”奖后,第二次获得该奖项。由山东大学(威海)本科生韩奥麟、孙若函、赵凯文组成的参赛队获本科组北太天元数模之星。

 

据了解,本次竞赛共发布5道题目,其中A题、B题、C题为本科生组题目,D题、E题为专科生组题目。获得本科组高教社杯的山东大学队伍凭借A题“波浪能最大输出功率设计”,经初赛、复赛、决赛突出重围。

征服最高奖前,必先经受考验。栾天成回忆,在比赛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赛题涉及的物理模型对我来说完全陌生。”要在短时间内自学振动力学相关内容,栾天成深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比拼。迅速思考后,他们果断分工:由康文广负责编程计算,由曹菁文负责写作,栾天成在谷歌学术、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上查找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等资料学习解决思路,查阅振动力学等相关教科书学习模型构建的基础知识。

“培训安排的赛前模拟,让我们提前适应了比赛节奏,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做好了准备,也为参加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栾天成介绍,通过山东大学暑期“数学建模系列培训”课程让自己系统学习了模型构建和计算求解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也帮助自己在比赛中迅速找到合适的数值方法,准确求解了二阶微分动力方程。

 

除了脑力“输出”,团队协作也是取得成绩的关键。获得本科组北太天元数模之星的山东大学(威海)团队负责人韩奥麟告诉记者,自己与团队成员孙若函均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赵凯文则是人工智能专业。得益于与团队成员的密切协作、默契配合,成员们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准确锁定B题“无人机遂行编队飞行中的纯方位无源定位”中的核心问题——无人机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行大胆假设、构建模型。“比赛期间,我们按工作进程分配任务,采取灵活‘补位’的方式,分时间段各个击破问题,确保工作无‘空窗期’。”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