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交叉融合引领创新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山大动能
发布时间:2023-03-24 14:01:38 发布来源:中国网 作者: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教育奠基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踔厉奋发担使命,精耕细作开新局。山东大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谱写山大学科发展新篇章”主题系列报道,聚焦学校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特色学科领域,讲述山东大学为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伟大复兴梦想提供关键支撑的生动实践,展示学校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的崭新成绩和可喜成就,书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壮丽华章。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相关学科建设、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肩负时代重任。

近年来,山东大学推进交叉研究,鼓励跨学院跨学科开展协同创新,加强山东大学青年交叉科学创新群体建设,加快培育前沿交叉学科的重大原创性成果逐步形成新优势。重点建设“密码科学与技术”“网络与系统安全”“人机协同与增强智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学科方向,推动密码算法与协议、软硬件安全、人机物融合、新型体系结构等技术理论的汇聚融合,推动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软件等学科交叉创新,若干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构建自主可控的国家安全体系、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不跟跑需走在前,源于融与合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人工智能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用人需求猛增。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山东大学于2019年开设“人工智能”这一新兴专业,采用科教融合、产学协同、国际合作的创新育人模式,设置多学科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融会贯通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够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2022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山东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3月25日,2021年度“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颁奖典礼举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彭朝晖教授入选该奖励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彭朝晖倡导革新教育理念,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实现专业优化升级,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专业多学科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的建立。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与方法,实现人工智能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的相互融合。

“人工智能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特点就是要融合,学科交叉不是简单地学科交流,而是要从实际出发,从基础出发,让学科之间交流更紧密。在教学层面要多采用小周期循环上升的课程体系设计、细粒度合作型的实践教学体系、问题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多学科贯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彭朝晖介绍。

未来10年,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将进一步融合创新,人工智能作为信息通信领域应用的重要一环,学科建设应如何走在前,进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对此,答案依然是融与合。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坚持软件为魂、学科互融:一核双链并重,构筑交叉创新能力提升体系。以“软件+”数学、机械、医学等为学科群,构建横向交叉、纵向多层的学科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以科技、教育、人才助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同时坚持自主双创产教深融:三位一体并行,搭建自主双创的螺旋式提升闭环。

“学院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崔立真说。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通过产学研结合,在智慧大健康、智能政务、智能制造、医养健康、媒体动漫等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创造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成功孵化“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承担国家和区域大数据、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数字媒体技术等社会公共服务。为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信息化、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智库支持。

不陪跑需创在先,源于智与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山东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始终做到与国家战略同脉搏、与学校事业相契合,将“人才强校”确立为七大发展战略之首,出台“1+37”意见方案构建制度体系,奋力开创人才驱动发展新局面,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长足发展。

2019年,任昭春从某知名物联网公司数据科学实验室离职后,作为青年教师正式加入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入职后,学校在科研启动经费、招生、教学指导、实验室团队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年轻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其快速适应了由工业界研发人员到高校教师身份的转变。

“学校改革和完善预聘制聘用和退出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海内外多所高校设立引才联络员,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引进的科学性、预判性和灵活性。”任昭春深有体会。

无独有偶,徐庸辉教授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回国后加入了山东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

他谈起为何当初选择加入山东大学,看重的是学校的综合学科实力和显著的国际影响力。来到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工作后,感受到了研究院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对教学科研的负责以及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的支持和保障。

“这里可以让我实现1+1>2的效果。”徐庸辉这样认为。

为什么在山大可以实现1+1>2?1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个1便是人才成长的环境,正是这样的1+1,让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如虎添翼。

除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外,山东大学还积极探索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山东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创办的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C-FAIR)就是一个例子。

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C-FAIR)于2019年7月5日启动,整合了两所高校强大的研究和教育能力,专注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AI健康与老龄化、众智理论与智慧政务、区块链智能、跨媒体智能、智能服务应用等研究领域。通过“2+X”模式,C-FAIR汇聚了山东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相关学科的研发力量,囊括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大学和顶尖研究人员。该联合研究院旨在成为基础理论和成果转化研究、终身教育、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商业化的世界级平台。

山东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联合院长崔立真指出,“C-FAIR定位于跨学科、有益于人类的人工智能研究。深化‘人工智能+’多学科、多行业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打造国内领先、有影响力的一流跨学科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平台。”

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学科发展方向和国家重点战略需求,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学科综合优势,依托国际化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高端国际化领军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以及济南市政府力量,瞄准世界前沿的学科方向、设计多元多模式培养路径、打造国际化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超大规模全场景科创试验场。

争领跑需谋在前,源于和而不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化建设的推进使各行各业都有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地处理、分析、挖掘,成为各行各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22年秋季,一门有趣又新颖的课程——“面向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全体山东大学研究生开课了。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能做到这么‘火’,离不开大数据。”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教授许信顺介绍。在人工智能领域,要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需要一个复杂的模型,而让模型学习足够好的前提是要有非常丰富的数据,让模型“学”到足够的知识。这就面临着“如何拥有大量的数据”的问题。

他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的技能,高效地通过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批判性的、科学性的思考,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有帮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总体目标。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智力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该如何培养人才?在这方面,任昭春教授与徐庸辉教授有自己的思考。

两位教授都曾有海外教学的经历,对比国内外学生的优势与短板,两位教授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国学生要“和而不同”,“和”在于保持基础学科学习优势,“不同”在于思维方式的借鉴。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素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充分利用研讨型教室、同步直播教室,实现一校三地优质课堂资源共享,开展小班化教学、探究式教与学。基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采用工业界主流软硬件环境,全新建设了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大数据分析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实现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更好融合,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还充分利用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资源,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数字多媒体技术(海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为公司、浪潮集团、龙芯科技、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企业与科研机构实现产学协同育人。

与此同时,学院的国际学术交流广泛,与欧美、澳及亚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家高校、研究所和跨国公司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在师生互访、联合培养、双博士学位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人工智能的大步发展,让我也想参与进来,实现我们的奇思妙想,交流学习是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最好机会之一。”2019级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赵怡然说。

来源: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张严、车慧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