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为世界发展贡献东亚智慧

发布时间:2022-11-23 22:03:43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想 张清俐 张弘扬 侯雪晴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想 张清俐 通讯员 张弘扬 侯雪晴)11月5日,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等机构与日本山口大学东亚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成功举行。日本山口大学副校长葛崎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次研讨会以“世界格局变革期与东亚地区合作发展新动向”为主题。大会开幕式由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杨鲁慧主持。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提出,新时期的区域国别研究工作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学科建设为牵引、智库建设为突破,并且对山东大学的区域国别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孔令栋介绍了山东大学与山口大学校际合作的历史,以及近年来青岛校区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并强调东亚地区的安全与发展正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必将为我国进一步推动东亚发展与合作提供重要思路。

葛崎伟认为,山口大学与山东大学有着悠久的校际间的合作历史,山口大学东亚研究院和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曾多次在中日两国共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两校的专家学者坚持长期的学术交流,实现了制度化运作及学科优势互补,对于促进东亚地区问题研究,推动中国与东亚国家关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区域化视角提供全球治理的新思路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朱贵昌主持了上午的大会主旨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作了题为“国际区域合作新趋势与博弈”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全球治理的历史发展脉络,从现代民族国家兴起到二战后联合国体系建立,再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G20峰会作用凸显,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意愿贯穿始终。但当前全球治理却陷入共识“难产”与实践受阻的双重困境。他认为,作为全球层面与民族国家间的中间结构,国际区域对于破解全球治理困境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区域构建为应对全球治理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区域共治与全球治理是平行互补的关系,区域化成为各国追求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选择。然而,将“区域”作为本位进行构建应具备相应的理论体系,需要重新界定国际区域治理、国际区域组织、区域观等相关概念。以东盟与APEC的发展历史为案例,张蕴岭分析认为,区域构建强调以集体的力量建立起一种协商合作的国际关系,以平衡大国在本地区的竞争博弈。当前,以非对抗性博弈为参与方式、竞争性合作为主导的区域构建已成为国际区域合作的新趋势。中国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有责任在区域构建的潮流中发挥积极重大的作用,使区域化沿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具有区域国别学知识与视野的新型综合性人才,建构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理论体系。

推动全球治理走向更加公平合理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外交学院原院长秦亚青发表了题为“坚持真正多边主义,促进东亚地区合作”的演讲。他表示,当今世界正面临对抗冲突与和平发展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将取决于国际社会选择怎样的相处模式与治理方式。两极对抗、集团政治和强权主义将会把世界推向冲突动荡的深渊;唯有以包容、协商、合作为内涵的真正的多边主义才是人类社会走向稳定繁荣的有效治理方式,其发展标志着世界政治文明的进步。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关论述,秦亚青表示,原有的以权力为核心的国际治理模式,已经被事实证明无法保障稳定和平与可持续治理;多边主义既是国家在相互交往中的需求,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种体现。真正的多边主义具备非排他性、平等参与、协商共治的基本特征。以东盟为例,秦亚青分析认为,多边主义原则的实践和发展是东亚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原因。东亚各国只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才能保持区域合作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有效的区域治理。当前,中国也正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必须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格局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江永作了题为“倡导全球协同主义,谋求东亚可持续安全”的发言。当前,各国面临全球范围内经济、能源、粮食、金融、民生等一系列危机。他认为,人类社会需要冷静下来,审视反思既有的决策思维惯性,摒弃权力政治、地缘争夺与冷战思维,倡导全球协同主义,支持以联合国为中心,共同构建包括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国际安全合作系统。他还表示,21世纪的区域合作应强调全球协同主义的全球性、和平性、公益性、开放性与协调性;各国应为建立与呵护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加强各自的国内协同、双边协同、区域协同和全球协同。

东亚合作助益全球治理变革

外交学院卓越特聘教授、外交学院原副院长江瑞平的报告题目为“世界大变局中的中日韩合作”。他认为,当今中日韩合作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具体表现为四种不同互动路径:其一,与新兴市场群体崛起同步;其二,与大国实力对比调整并行;其三,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共振;其四,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互动。他提出,在新兴市场群体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中日韩三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中日韩合作迎来新机遇,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为中日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兴市场整体崛起为“中日韩+”合作提供巨大的空间和全新机遇。他表示,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调整也为中日韩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中美实力对比关系导致日韩对外经济依赖由美国转向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心快速向东亚转移的进程中,中日韩应相向而行,引领东亚经济快速崛起,每个国家都应该在其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江瑞平强调,伴随着区域合作框架蓬勃兴起,中日韩合作成为三国共同的需要,三国应当携手促进全球治理变革,为世界格局注入东方智慧,并肩引领东亚区域治理,打造新型东亚发展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吕耀东作了题为“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与双边关系发展”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并表示,历史事实表明“中日四个政治文件”是维护两国关系稳定的政治基础。他表示,在冷战中、冷战后和21世纪初期的重大历史变动时期,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不顺畅,随着中日两国利益交织的加深和力量对比的变化,深层次矛盾凸显;但是,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保了中日双边关系的缓和、稳定与发展。他强调,“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历史承接性就在于其不可割裂的整体性、连续性,体现出的“历史的、逻辑的”特质,未来它们仍将是维护中日关系大局的政治基础,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中日关系“不确定性”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通过构建良性双边互动的渠道探寻双边共同利益的契合点。

展开多角度的东亚研究

下午的研讨共设四个分会场,聚焦的主题分别为“东亚战略稳定与安全合作”“东亚经济发展与产经合作”“东亚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东亚生态治理与环境能源合作”。与会专家学者以文会友,切思励学,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知识体系,聚焦世界格局变化与东亚地区合作发展这一深具时代特点的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专家学者们在交流研讨中,深入探讨了东北亚的和平安全稳定之道、中国的海外基建与大国博弈、美国“印太经济框架”的战略目标及本质、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制度与实践演变、东亚地区公共外交机制的构建、儒家情感哲学的内在演进及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东亚超大城市的气候协同治理等重要学术议题。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与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独特的学术观点,体现了国内外亚太领域学者们的前沿性学术思考,极具思想性和启发性。会议的举办为国内外学者展示研究成果、交流思想、凝聚智慧、探讨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也为中青年学者提供了一次分享学术、激荡智慧、拓宽视野、助力发展的机会。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