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烙画工艺 本报记者 张杰/摄
传统手工艺源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在当代社会变迁中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门类。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思想智慧,在当代生活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非遗技艺作为漫长历史中民众智慧的结晶,其独有的文化意蕴和可操作的生产盈利特质是当代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乡村非遗技艺的当代价值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备受青睐。一些学者提出“手艺农村”“工艺扶贫”等计划,通过手工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手工艺类非遗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价值,不仅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益,还可延续乡土文化,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延续传统技艺,滋养文化生态。传统手工艺始于农耕社会人们对各种工具的制造、使用和对自然物质的利用。现存的许多非遗技艺都是历史上符合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经过世代相传,保留下其核心技艺。作为实物的乡村非遗手工艺品,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外,还承载了传统手工艺更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人们对乡村文化、乡土风情的美好回忆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振兴,实质上是文化资源的转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利于多元文化存续和文化生态平衡。
传承乡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运用非遗技艺生产的手工艺品虽是以物的形式呈现,但包含人的情感,是心、手、脑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民族地域特色,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对美的追求。一件精美的非遗手工品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凝练和呈现,对陶冶情操、提高国民审美水平与艺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推进生计多元,助力经济转型。尽管随着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艺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一直在生产着物质形态的产品,并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商品交易密切相关。随着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的推行,制作陶器、瓷器、铜器、风筝、竹编等手工艺品已经不是农闲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成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和谋生方式。通过非遗技艺进行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可以使农民增加除农耕之外的收入来源,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品质。在更多的传统手工艺品被推广和销售的同时,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这些产品的制作者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村落、社区,并有兴致体验其制作过程,与乡村非遗技艺相关的旅游便应运而生,助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及经济转型。
带动乡村文旅融合
非遗技艺承载着传统,立足于民生,塑造着文明。多地实践证明,乡村非遗技艺通过多种路径带动乡村振兴及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富有创意的非遗手工品的生产推广。如今的非遗手工品不再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日常用品,而是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和精湛技艺的艺术品。其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非遗手工品以新的含义,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把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相融,创作更多符合当代文化审美和消费心理需求的非遗手工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如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产品推广,让更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了解非遗手工品并成为购买者。
非遗传承人的能力提升和创新引领。传承人承载了技艺的精华,构建以传承人为主体的活态传承模式,是非遗技艺发展的关键。为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2015年起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利用高校学术资源,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拓宽眼界、增强学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过培训后的传承人通过与设计师、高校科研人员合作,在设计中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回乡后,利用政府提供的乡村文化空间,通过合作社、扶贫工坊等形式对乡村留守人员进行手艺培训,组织他们运用传统技艺进行手工品生产,许多农民因此脱贫,收入显著增加。
非遗特色手工艺品品牌打造。非遗手工品是一定区域内民族文化和生产发展的产物,依托于生态资源和本土手工艺,有着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要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非遗工坊、手工艺合作社、非遗手作体验馆、非遗精品展示馆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产品生产的主要场域,要通过创意开发、产品销售、展交会等方式扩大产品知名度,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态势。
以非遗技艺为核心的遗产旅游。融入了众多非遗技艺元素的乡村博物馆、民间艺术体验馆、非遗工坊、非遗产业园、研修实践基地等乡村文化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观、旅游。通过非遗技艺的手作体验、品尝当地美食特产、购买乡村非遗文创产品及农产品,以沉浸式、体验式为主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人寻找乡村记忆的重要方式。非遗品牌带动了旅游,旅游助推了品牌发展,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
基于非遗技艺的生活属性和人文价值,在当今的乡村振兴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使非遗技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在给农民带来财富的同时,实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