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基金在济南市历城区宣讲七夕文化

发布时间:2022-08-04 08:31:33 发布来源:新浪山东 作者:

七夕是独具中华传统浪漫色彩的民俗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爱情忠贞、祈福许愿等文化。在七夕佳节来临之际,为丰富“我们的节日”文化内涵,推进中华美德融入生产生活,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助力历城文化强区建设,2022年8月3日上午,由济南历城区委宣传部与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基金合作共建的“中华美德学堂”走进历城区“文史哲阅读馆”,宣讲“七夕文化与中华美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兼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平生,历城区委宣传部主持日常事务的副部长宋维,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基金常务副理事长李宇兵,历城区文联主席赵景伟,文史哲阅读馆负责人王展,唐冶街道相关负责领导、文史哲阅读馆工作人员及60多名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活动。

宣讲活动现场

宣讲活动现场

宣讲活动现场

宣讲活动现场

活动邀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任雅萱副教授作了主题讲座,历城区唐冶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王省昌主持了相关活动。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任雅萱作《七夕文化与中华美德》主题讲座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任雅萱作《七夕文化与中华美德》主题讲座

任雅萱从七夕节日的起源和演变、七夕文化核心主题的阐述、研究传承和创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三个方面为大家作了一场精彩的主题讲座。任雅萱表示,七夕文化以历史人物牛郎和织女为核心,在他们身上包含了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祭拜祈福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爱情悲剧中“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民俗活动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及忠贞与坚守的朴素爱情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美德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任雅萱提出要丰富七夕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第一,复兴传统乞巧内涵、重视手工实践;第二,阐释牛郎织女传说,强调爱情忠贞;第三,传承七夕成年礼俗,增强社会团结和谐,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俗生活;第四,充分挖掘七夕节的诗词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对于传统节日所具有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的认可,是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是对中华美德的认同。要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将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传统节日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华美德教育基金常务副理事长李宇兵致辞

中华美德教育基金常务副理事长李宇兵致辞

李宇兵在致辞中表示,“中华美德大讲堂”主要是通过大师讲大课,向社会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传承国学智慧,为大家“充电”“补钙”,进一步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明水平。在七夕来临之际,“中华美德学堂”走进历城区唐冶街道,带领大家品味七夕浪漫温情,感受中华美德魅力,以期将唐冶“文史哲阅读馆”打造成具有历城区特色的“新杏坛”,不断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点评总结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点评总结

李平生在点评总结中表示,这次在历城宣讲七夕文化,是把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赶上百年未有之大好机遇、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美德的一项具体举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让学术走向社会,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让文化发挥应有的功效。


活动中,李平生、宋维为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水发集团、山东画院、恒大名都社区颁授“中华美德学堂”牌匾。

李宇兵、王展为建大花园社区、华夏山青社区、帝华鸿府社区、鲁商凤凰城社区颁授“中华美德学堂”牌匾。

据悉,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基金是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山东大学济南校友会共同发起设立的公益基金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国学经典和中华美德的传承,让更多的个人和组织从博大精深的国学智慧中汲取营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华美德大讲堂”、“中华美德学堂”是该基金两大品牌活动,其中“中华美德大讲堂”主要是通过大师讲大课,向社会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传承国学智慧,弘扬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学堂”主要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社区、走进企事业单位、走进政府机构、走进社会团体、走进公众生活!自2021年9月成立以来,已举办4期“中华美德大讲堂”、多期“中华美德学堂”活动,已为审核合格的50余家企事单位、社区颁授了“中华美德学堂”牌匾,相关领导和专家多次为“中华美德大讲堂”、“中华美德学堂”作了主题讲座。日前,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基金与历城区委区政府就聚力建设“美德历城”合作事宜已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建设美德历城,让学术走向社会,将文化融入生活。参加活动的领导和群众纷纷表示,这些主题讲座政治站位高,理论水平强,又能用群众也能听懂的语言,把道理讲得透透的;希望今后能够安排更多这样既有理论水平,又有生活依据,接地气、冒热气,生动鲜活的课程,为大家“充电”“补钙”,不断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明水平。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