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一,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否有文字的不同认识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容置疑。关于对中华文明起源标准有没有文字的“重大问题”,目前还存在认识的差异,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上世纪以来,许多史学家和一些史学名著中都谈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文明。实际上是四个大河流域的文明,即中东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远东地区的两河(黄河和长江)文明,这四大文明区域对世界文明影响很大。因中东地区两河发现了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楔形文字、尼罗河古埃及发现了距今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上世纪20年代英国考古工作者在巴基斯坦发掘的哈拉巴(Harappa)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等遗址出土2000余件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图章文字,所以,世界上多数学者认为,每个地区进入文明的标准应有文字、铜器和城市这“三要素”,而这三要素中文字是最重要的。受这三要素的影响,我国的许多老一代学者都相信我们的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应该有源头,中华民族应该有更古老的文字,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起源应该是有文字的。夏鼐先生曾说:“一个文明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有了文字制度。”〔1〕而我们传统认为中国文字始于距今约3300年的甲骨文。所以国内外学术界有人怀疑中国是否真正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认为出土甲骨文的“小屯殷墟文化,便是中国文明的诞生。”夏鼐曾很风趣的回答过这一问题:“小屯殷墟文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如果这是中国文明的诞生,这未免有点像传说中老子,生下来便有了白胡子。” 〔2〕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中国文字在甲骨文之前肯定有一个漫长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唐兰先生早就指出:“远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3〕
近些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对待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和使用文字的问题出现了一些偏差认识。有的专家认为我们的文明起源模式跟西方的认识不同,不符合文字、铜器和城市这样的西方标准。认为“如果将中国文明拉到‘三要素’的标准下,我们最弱的一项元素就是文字的出现相对较晚。”他们明确将文字排除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外,公开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没有文字。
这种认识,无疑是对近半个多世纪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文字的忽视,应该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错误认识。一个地区文字的创造和使用,应是这一地区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是这地区人民思想智慧提高的创新。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国都有早期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难道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就没有这种文化结晶和思想智慧的提高与创新吗?
二,我认定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的基础和根据
实际上,我们中国和其它三个古国文明一样都有早期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已在南北各地的远古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早期文字。目前,北方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字,除1984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距今4000年左右陶壶毛笔朱书两个字外 ,〔4〕其余都是在骨头上刻写的字。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许多大遗址时已出土一些刻字骨头,但没有被学界认识为中国早期文字。其主要原因多数人认为是虫蛀或草根腐蚀的自然痕迹,不是人工刻写。
2005年3月,济南市一位文物爱好者拿一块有刻划符号的小骨头请我鉴定。经过仔细观察分析,我当时认定这块骨头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上面刻写的是字,是中国早期的文字。2007年7月以后,我又鉴定了几批文物爱好者收藏的有刻划符号骨头,我也认定这些刻划符号是中国早期的文字。我当时称这些字为“中国早期文字”、或“东夷文字”等。2007年下半到2009年上半年,我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了解到除山东省和河南省外、陕西省关中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及江苏省北部地区等许多远古文化遗址都出土这种骨刻文。骨刻文是当时淮河、黄河和辽河流域华夏族与东夷族等远古文化集团创造和使用的一种文字。2009年9月,我将其定名为“骨刻文”,即在骨头上刻写的文字 。主、谓、宾结构完整,语法结构也比较科学。随着对这些文字的不断研究,各种媒体做了大量宣传,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5〕(图1—5)
当时我认定这些骨头上刻写的是中国早期文字,主要有6点根据:
1、这些骨头上的刻划不是新刻,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是远古时期人工刻写的。
2、这些骨头上刻写的字符很多,应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
3、这些刻写文字符号有很多是人物、动物和植物的图象形符号,“书画同源”得到了很好解释。
4、这些刻写文字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循,字体造型分类很清楚,类似的字经常重复出现。发现了较多的成行刻字,辞章已经出现。
5、这些文字符号有的和甲骨文、彝文显示出密切的传承关系。
6、几十年来,在山东省桓台、河南省郑州和陕西省周原遗址等考古发掘中,都发现过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的这种文字。虽然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这些考古科学发掘出土的资料,为确认这些早期文字提供了直接证据。
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图章文字和中国骨刻文是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字体系。值得说明的是,前三种文字都早在公元三、四世纪以前就逐渐消失了。中国文字自骨刻文以后,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它们一脉相承,是研究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唯一历史时间最长、发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
三,我研究的骨刻文资料来源
目前为止,我已发现骨刻文近三万件,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考古发掘出土并已公开发表的骨刻文资料。主要有以下5处:(1)、1953年发掘郑州二里岗商代中期城址时出土一件刻字牛肋骨。〔6〕(2)、1989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中期城址灰坑发掘出土一件刻字骨头。〔7〕(3)、1990年在清理郑州电力学校二里岗商代中期遗址时发现一件刻字骨头。〔8〕(4)、1996年至1997年淄博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发掘的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祭祀器物坑出土两件刻字骨头。〔9〕(5)、2017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发掘赤峰高家台子遗址,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层中发掘出土两件卜骨刻字。〔10〕另外,在北方的许多博物馆中,还展示着考古发掘出土的骨刻文,这些骨刻文并不是作为骨刻文而展示的,而是在展示的一些骨刀、骨锥等器物上刻写的骨刻文。这些考古发掘出土的骨刻文资料,是我研究骨刻文最科学、最基础的资料。
2,文物爱好者搜集收藏的骨刻文。自2005年开始,来自山东省济南市、潍坊市、淄博市、枣庄市,河南省郑州市、安阳市,甘肃省广河县,陕西省西安市,内蒙古赤峰市,江苏省东海县和北京市的
20多名文物爱好者前后都和我联系,他们都把从当地老百姓手里搜集的本地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刻文请我鉴定。我鉴定他们所藏骨刻文,首先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确认是中国早期的文字后,总是反复问清楚出自哪个古文化遗址。有的我当时请他带我到出土骨刻文的遗址调查,有的我事后根据收藏者提供的相关信息,对出土骨刻文的遗址进行反复调查,确定这些骨刻文的科学性。目前收藏在这些文物爱好者手里的骨刻文较多,这些年我研究骨刻文多数依赖他们提供的资料。今后怎样保护好这些骨刻文,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很重要问题。
3,我在古文化遗址调查时采集的骨刻文。在10多年的时间里,我经常到古文化遗址进行调查,东至山东的青岛,南下江苏东海,西奔甘肃广河和河西走廊,北跨内蒙古赤峰,在这广阔的区域内对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做过调查,在许多遗址上都采集到骨刻文,我曾几次在龙山文化遗址的灰坑和地层中采集到骨刻文。还值得注意的是,我在调查山东省境内济南至潍坊一带古文化遗址时发现三种情况:一是发现出土骨刻文的遗址都是大汶口文化至商周时期遗址;二是一般小遗址不见,多发现在几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遗址中,这些遗址有的已被考古工作者确认为城址;三是发现骨刻文的遗址并不是全部遗址上都能发现,而是只在其中边长100米或200米的生活遗址范围内才有发现。调查所得的这种结果,对我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四,对骨刻文的多次科学测试和年代的初步推断
1,对骨刻文主要进行过三次科学测试:
(1)、2010年11月,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测试1件山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遗址出土骨刻文。测试年代为距今3700年。〔11〕
(2)、2011年1月,请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出土的一块骨刻文做高镜微观分析,分析图显示人工刻写痕迹十分清楚。
(3)、2013年1月,山东大学专设“骨刻文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研究”课题,“采用改进的zernike矩对骨刻文图像进行形状特征描述,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骨刻文图像库进行分类处理”,“ 验证了刘凤君教授提出的骨刻文分类标准的正确性”。〔12〕
2,骨刻文年代的初步科学推断
科学推断骨刻文年代的资料主要有以下三种:
(1)、科学测试资料。主要有前面已介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对圣城街遗址出土骨刻文进行的年代测试。
(2)、考古发现资料。田野考古发掘时已出土一些骨刻文。前面已介绍不再腻述。
(3)、田野调查资料。我曾几次在龙山文化灰坑和地层中采集到骨刻文。在调查山东省境内济南至潍坊一带古文化遗址时,发现出土骨刻文的遗址都是大汶口文化至商周时期。
根据以上资料,我初步认为骨刻文产生和流行使用的年代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商周时期,距今约在4800--2500年之间。
五,骨刻文的章法布局和字体造型分类
1,骨刻文的章法布局分类。骨刻文章法布局主要有单字布局、组合字群布局和成行布局。特别是组合字群布局很有特点,可细分为字符组合和字符与图画符号组合两种形式:第一种,字符组合,是在一定空位上,中间刻一至几个字符,周围再刻写一些字符;第二种,字符与图画符号组合布局,刻写内容分两部分,一边刻划物象图符,另一边刻写相对应的字符,这些字符可能各自注释着相对应图符的名字或相关内容。这种字符与图画符号组合布局,也是世界其它早期文字如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以及古印度图章文字的共同特点。
2、骨刻文字体造型分类。大体分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三大类:第一类、写实物象型。主要是指人物和动物或近似人物和动物的符号型。(图6)第二类、主干分枝型。(图7)其造型是由一根粗长主线为基础,然后在粗线的左右两侧分刻出一些短细线,类似于树枝形。它与今天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别是彝族所用文字相雷同处较多。第三类、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类。其基本造型是中间有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的中心,周围向外辐射几根弯曲的线,有的线上还刻划细线。(图8)
六,骨刻文是甲骨文和彝文的主要源头
1、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第一、甲骨文始自盘庚时期,大约距今3300年,是骨刻文中期发展出来专供商王室宗教祭祀用的一种成熟的新类型文字,传统的骨刻文还在民间广泛继续使用;第二、骨刻文和甲骨文都以骨头为刻写载体;第三、骨刻文的凿灼占卜刻辞为甲骨文所继承;第四、骨刻文的成行布局直接影响甲骨文;第五、骨刻文的象形字对甲骨文有直接影响。“龙”、“凤”和“鹿”等字在骨刻文和甲骨文中的演变过程,可清楚地看出两者传承关系。
2、骨刻文与彝文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骨刻文的大量发现,已初步证明彝文的源头也是骨刻文。两者的密切关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第一、骨刻文主要发现在黄河和辽河流域,多属古东夷地区,而彝文也称“夷文”;第二、骨刻文的字体造型多类似绘画,笔划或繁杂或简单,多用曲笔、弧笔和圆笔,少直笔。“彝文的笔划少直笔,多曲笔和折笔,笔划类型复杂,保持了早期文字‘随体诘诎’的特点”;第三、骨刻文和彝文有些字类同,特别是主干分枝型字符,它类似于树枝形,彝文就有树枝起源一说。
史书记载,远古时期东夷人大量迁徙西南地区。迁到西南地区后他们继续沿用骨刻文类型的字。中原内地的文字发展较快,经过以后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行书及楷书的发展变化,远古的骨刻文已变得无踪影可寻了。而迁徙到西南地区的彝族人,固守和沿用着原始的文字,虽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保留着骨刻文的书写特点和造字规律。
七、骨刻文和良渚文化文字印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有文字的文明
我一直认为 “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因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也已经出现刻写在陶石器上的文字。1974年江苏吴县澄湖良渚古井出土陶罐上横向刻写的四个字符,已是成行的辞章布局,显然是文字无疑。〔13〕(图9)浙江省平湖市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两件石钺也刻写文字。〔14〕另外,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也出土过距今4000多年前的陶片刻写文字。〔15〕(图10)良渚文化已是有文字的时期,三件刻字器物可能是良渚文化中晚期作品。
骨刻文和良渚文化文字都是中国早期文字,南北互证,相益增辉,共同将中国文字史提前了1500多年。今天的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也正是傅斯年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东夷和西夏两大文化集团的活动区域,〔16〕《史记》等文献记载的黄帝、炎帝、蚩尤以及尧、舜、禹等都主要活动在这一时期的这些地区。良渚文化是当时长江下游地区相对于东夷和华夏两大文化集团较独立的另一文化集团,应是上世纪40年代徐旭生先生提出的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集团中的南蛮文化集团。〔17〕目前所见早期文字,骨刻文使用的范围广及淮河、黄河和辽河流域,这些流域可分为三个早期文明发展区,即东夷、华夏和东北辽河文明区。广大的南方地区,除良渚文化文字外,前面我们通过对彝文的分析,可知西南苗彝地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早期文明区。我们可根据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中国早期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分为东夷、华夏、南方良渚文化(南蛮)、西南苗彝和东北辽河五个早期文明发展区。这五个早期文明发展区文字的发现与研究,把长期以来关于中国高度发展文明的研究和争论引向了深入,也把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产生问题的争论,从文明起源的时间和地点及产生文明的主要内容作了实实在在的诠释,把这段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和良渚文化文字的发现,使前代学者们的夙愿变成现实,充分证明文字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有文字的文明不容置疑。
作者 刘凤君(山东大学)
注释: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文集》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06页。
〔2〕、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文集》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04页。
〔3〕、唐兰著:《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8页。
〔4〕、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总一期,2001 年1 月。
〔5〕、刘凤君著:《骨刻文》,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刘凤君著:《昌乐骨刻文》,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刘凤君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刘凤君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龙山骨刻文》,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 刘凤君:《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释读方法》,《山东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刘凤君:《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文史哲》2013年第5期。
〔6〕、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商城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7〕、宋国定:《1985-1992年郑州商城考古发现综述》,载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电力学校考古发掘报告》,载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9〕、淄博市文物局、淄博市博物馆、桓台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器物坑的发掘》,《考古》1997年第11期。
〔10〕、连吉林:《赤峰高家台子遗址出土古文字初步研究》,《草原文物》2019年第2期。
〔11〕、师文静:《这件骨刻文3700岁了》,《齐鲁晚报》2011年5月15日。
〔12〕高新燕:《基于zernike矩的骨刻文形状分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5日。
〔13〕、南京博物院:《江苏澄湖古井群的发掘》,载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14〕、徐新民等:《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中国文物报》2013年6月21日 。
〔15〕、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16〕、傅斯年:《 夷夏东西说》,载《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5年。
〔17〕、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