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两次被捕,当校长带领山大再创辉煌——再现华岗在青岛的曲折经历

发布时间:2021-11-15 17:13:27 发布来源:半岛网 作者: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每次走过龙口路40号,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看一会儿橱窗里华岗的简介和旧照,走进停满车的院子里,凝视小楼片刻,算是对山大老校长的怀念吧。

这栋小楼在上世纪50年代曾迎来送往,既有意气风发的学生,也有满腹经纶的学者,遗憾的是,时间不长,华岗就被迫结束了他的校长生涯,陷入囹圄。这是他在青岛第二次被捕,第一次被关押5年,第二次被关押了17年,占据了他69年生命的三分之一,但他儒雅的风范,民主的作风,和蔼的面容,让见过他的人终生难忘。

在山大成立12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校长华岗的青岛故事,并专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专家杨洪勋、山东师范大学吕家乡教授,听他们讲述校长华岗的办学特色,以及他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他的一生坎坷而又坚定,正如他给学生的留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青岛缘分

两次路过,都“被迫”留下

“呜——”汽笛鸣响,一艘“科隆号”轮船从中国香港驶离,一位身着洁白色衬衣和背带米色西裤的绅士,站在甲板上,凭栏眺望刚刚离开的喧哗港口。这一年是1949年,此时正值8月。

他,是华岗,1948年春经中共中央批准到香港治病,协助中共香港工委做统战工作。一年后,华岗坐最后一班客轮离港赴沪。晴空万里,碧波荡漾,归心似箭。华岗在万千的思绪中,看到了内地的航线。然而,由于遭受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原定在上海停靠的客轮,不得已转向继续北上,开往青岛。

青岛,多么熟悉的名字!华岗与青岛的“缘分”很深,他第一次去青岛,是17年前,那时,也是因为交通的原因,临时转道青岛。只是,迎接他的是长达5年的牢狱之灾。当轮船1949年9月2日抵达大港码头时,回忆涌现在华岗的心头……

1932年,也是9月的一个傍晚,华岗正打算从上海到东北赴任。彼时,华岗以中共中央华北巡视员的身份先到北平,后去唐山,视察指导工作,由于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调回中央,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满洲特委,任命华岗担任特委书记。本来打算走水路直达大连,但没有船,华岗只好先乘火车到青岛,等候东北来人接他过去。傍晚时分,天已渐黑,化名刘少陵的华岗,坐在宾馆的房间里,周围很安静,他正好整理一下思绪,思考如何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浑然不知,危险正在向他一步步靠近。

交通员张永祥来了,报告完联系接头的情况后,他随口说道:“我今天在路上遇到贺洛书了。”华岗心里一惊:“什么时候?”张永祥见华岗神色不对,有些诧异:“八九点钟,怎么啦?”华岗立刻起身,向门口观望:“他是叛徒,我们必须立刻转移!”观察了一会儿,华岗无奈地说:“你要是早些回来就好了,现在已经晚了!”原来,旅馆周围有陌生人影晃动,显然,有人跟踪张永祥而来。华岗立刻让张永祥坐下,两人紧急商量对付敌人的口供。

果然,见两人没有动静,“青岛警察局第一分局派来的警察闯了进来,开始翻床查身的搜查。路费和接头文件是张永祥带着的,对方从一个皮袍的夹层中抄出了密写信”,向阳在《华岗传》中说。对方非常兴奋,立刻大呼:“好哇,捉了一个大共产党!”华岗和张永祥被带进了警察局。

得到华岗被捕的消息后,地下党组织立刻报告中央,大力组织营救,希望能够通过保释的方式救他出来,即便不成功,也不能押送南京。经过多番努力,华岗二人在青岛被关押了近两个月后,送至济南。

在狱中,敌人变着花样地审讯,华岗,他自始至终不吐一言。无奈,敌人只得将华岗转移到济南看守分所关押,在那里,华岗遇到了老相识任作民和慕名已久的向明,三人志同道合,一同在狱中与国民党当局进行斗争。1934年6月底,虽然查无确证,但国民党当局仍宣布判华岗、张永祥有期徒刑5年。11月底,华岗便被送回青岛山东省第五监狱服刑。在这狭小的监狱中,吃的是窝窝头、咸萝卜,还要到工厂做工,但这并没有消磨华岗的斗志。辗转被关押到济南、武昌,1937年9月,中共代表董必武到达汉口,要求无条件释放华岗、任作民。迫于当时的形势,反省院于10月16日通知二人出院。此后,华岗先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筹办武汉《新华日报》,应聘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1946年5月,任中共上海工作委员会书记……

将目光再次调整在青岛大港码头,华实甫(华岗化名)正在接受检查出港,此时,一辆军管会的深红色小轿车疾驰而来,从车上下来一位军官,两人经过简单攀谈,华氏夫妇便乘车而去。迎接他们的,是老朋友向明,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一别十几年,老友再重逢,自然兴奋不已。寒暄过后,向明问华岗:“工作安排好了?”华岗说,需要到京城后再说。向明忙说:“中央不缺人啦,山东很缺干部,特别是文教界更没有人,你就留下来吧!”华岗表示得请示中央,他随即谦逊地说:“我现在也无法全力工作,老毛病又犯了。”原来,当时华岗肠溃疡发作,身体欠佳。向明立刻说:“你先留在青岛养病,我马上给找医生,中央的手续我去办。”

就这样,本来是路过青岛,没想到又留在了青岛,华岗全家先是住在了迎宾馆里,后来迁往龙口路40号。

山大一景

校长上课全市轰动

“哗——”热烈的掌声,响彻校园,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的学生们对唱着欢快的歌曲,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声和掌声中,华岗步入会场,一个顽皮的学生别出心裁,拿着用树枝编成的桂冠,跑上台去戴在了华岗头上,如此质朴而又可爱的贺礼,逗笑了华岗,也惹得现场人员哈哈大笑。

1951年3月19日,在愉快的氛围中,华岗以新任校长的身份作了“合校方案和山大前途”的讲话,庆祝两校合校成功,希望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华岗是全国第一个由党内同志担任的大学校长,山大师生对此给予热忱的欢迎,可也难免有些学生的好奇打听:“华校长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什么学位?”

此时的山大云集了由国内数十位著名学者如童第周、陆侃如、冯沅君、吴富恒、杨向奎、吴大琨、曾呈奎等组成的名师阵容,任课的教授大都来自国内外名牌大学,闻名全国。华岗是什么学历?有一次,他在操场上给全体师生上政治课,他谦虚而风趣地说:“我比在场的同志们上的学都要少,连中学也没有毕业呢。”这让师生们都非常惊讶。

华岗1903年10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龙游县一个山村农家,1914年,入庙下村小学,两年以后入溪口中和完全小学(今溪口中学)。他从小就成绩优异,老师曾在他的作文上批下“清顺无疵,识解俱超”的评语。1920年,华岗考入衢州的浙江省第八师范。1923年,因反对学校干涉学生运动被开除,改名少峰转入宁波浙江省第四中学继续学习。不久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断学业,从事职业革命活动。他虽然战斗在一线,却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他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中外科学文化,即便没有值得炫耀的学历,他的作品也成为很多人捧读的范本。他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著有《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五四运动史》《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等,在鲁迅帮助下出版《1925-1927中国大革命史》,作品16部,论文达200多篇,即使在特殊“书房”里,他仍笔耕不辍,著有《美学论要》《规律论》等。

刚来青岛不久,华岗就成为了向明的幕后军师,帮他解决工作上的一些难题。据向阳在《华岗传》中称,向明指示驻在山东大学的军管会文教部的罗竹风等多多探望华岗,可以趁机征求他对山大工作的意见。一些知名教授听闻后也来拜访他。见众人这么热情,华岗提出:“如果我不去北京,新学期开始,可以讲授‘社会发展史’这门新课。”

“社会发展史”是一门公共政治课,华岗的课也成为轰动青岛的一景。1949年入校的山东师范大学吕家乡教授记得,在校园的广场上,聚集了来自山大的师生、教职员工,还有青岛市里的干部、中学教师、文化工作者、各行各业的工商业者,台阶上、空地上,坐满了人,3000多人的广场座无虚席。“华岗的课简直太受欢迎了,他也没有讲稿,就几张纸片,思路清晰,滔滔不绝,大家听得很入迷。当时我的两个同学韩长经和袁林,两个人忙着速记,一节课几个小时下来,整理好再给他审读”。这些记录,经过简单审改后,就是一部能够立刻出版的著作,会在校刊上发表。“华校长讲课的水平太高了,他旁征博引,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讲得通俗易懂”,当时的小小少年,对华岗崇拜至极。

在任生涯

创办《文史哲》,再造山大辉煌

2021年5月1日,《文史哲》创办70周年,得到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的赞誉。这份杂志的创办与华岗校长的“文史”理念密不可分。

接下校长的接力棒,华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950年11月,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原在济南的华东大学迁往青岛与山东大学合并,保留山东大学的名称。学校合并,必然引起各方势力的较力。虽然,在大会上,华岗说一定要“皆大欢喜”,但谈何容易?机构混杂,人事干扰,如何团结教育各类知识分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把学校教学、科研搞好,成为首要问题。“华岗校长在任时,学校正在从旧大学,向新时代的大学转型,作为曾经在白区工作的共产党员,他具有高超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经验丰富,胸襟宽阔,在人的思想转变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大提升了知识分子的理论水平”,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专家杨洪勋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华岗刚出任校长,就坚持邀请童第周辞去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的职务,担任山东大学的副校长。童第周和当时同为副校长的陆侃如不是党员,但华岗仍把行政、教学、学术等方面的工作全分给他们,童第周要办《山东大学学报》,华岗立刻支持,并亲自撰写发刊词,这让童第周等人感受到了尊重,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彼时的山大,完成院系调整,把汉语言文学、历史、海洋生物、动物胚胎、植物、物理六个专业作为重点学科,海洋生物、动物胚胎自然是童第周发挥的重要基地。华岗说过,自然科学工作者必须把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即辩证法唯物论,才能推动自然科学前进,这对童第周影响很大,于是童第周开启了生物科学与哲学的探索,并把唯物辩证法引入科学研究当中,“懂得了辩证法,才使我在生物研究中有了新的突破”,我国“克隆先驱”童第周教授说。

童第周

办学民主,文史见长,是华岗办学的一大特色。担任校长之职后,他立刻组建了学术委员会,规划和领导全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出版了《文史哲》杂志作为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和学术园地。1951年5月1日,春暖花开的季节,影响深远的杂志《文史哲》创刊了,华岗兼任杂志社社长,并亲自主持稿件的组织、审定、修改,为了赶出版时间,常常连夜突击。《文史哲》是一个百家争鸣的阵地,大家可以大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都可以发表不同意见。“农民战争问题”“《红楼梦》的时代背景问题”“资本主义的萌芽问题”等,都从这里发声,引起全国学术界的轰动。《文史哲》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作者,让他们在学术中发光发热。

华岗还重视人才的培养,民主办校,爱才惜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知识分子严重不足,华岗深知此时更要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当时“运动”不断,华岗极力保护人才,当他得知一位生化教研室主任因被冤而自杀的消息后,异常痛心,“华岗校长当时都拍了桌子”,杨洪勋说,中文系系主任吕荧遭揭发批评,华岗几次找他谈话,吕荧不接受,不辞而别。这让华岗非常着急,吕荧后来被人民出版社聘走,华岗仍未放弃,两年后趁吕荧暑假来青岛休假时,又亲自做思想工作,吕荧最终同意留下来教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华岗说过:“损失几万元也抵不了损失一个专家重要,几万元买不到一个专家!”

经过华岗和众多山大人的努力,山大定出了“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发展蓝图,受到教育部的赞扬。华岗在山大6年,担任校长4年,这期间,凡是在山大生活过的人都把它看作是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美好时光。

再陷囹圄

平易近人的老校长走了

龙口路40号,一栋红瓦黄墙的两层小楼,庭院不大,青松耸立,楼侧台阶入户。这窄窄的石阶,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踏上过。来往的人群中,有山大的师生,有知名学者,也有政坛人物。简朴的会客室里,华岗热情而平和,总是亲切而又和颜悦色地倾听。

有一次,他正在陪着一位领导干部在书房谈话,一个学生来见他,他下去接待学生了,把干部晾在了一边,夫人提醒他,他说:“他是来闲谈的,学生找我是要解决急需的问题,让他等等好了。”无论来者是何人,什么身份,他都要送客到门口。“从他家里出来,心里总觉得有一股向上的力量”,有教授如是说。

山东师范大学吕家乡教授今年88岁高龄,然而,忆起老校长华岗他异常激动,电话中,他声音高亢,尽管已经过去了72年,吕教授对第一次见到华岗时的细节仍记得清清楚楚。那是1949年的秋天,天气转凉,16岁的吕家乡刚考入山东大学不久,离开老家江苏沛县,少年的心里有担忧,也有思念,“那一天天下小雨,天气不好,我站在文学馆南门,呆呆地看着小雨,心里非常难过,我当时很想家”。吕教授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他当时一身农村人的打扮,穿着嫂子给做的老式粗布上衣,纽扣都用布包着,裤子的腰很大,站在人群中有些醒目。这时,一辆小轿车从远处驶来,这引得吕家乡忍不住前行两步去看,轿车停在他面前。不一会儿,从楼内走出一戴眼镜的人,个子不太高,身穿呢子中山服,一看就不是普通人,“他正要上车,看到了我,走过来拍拍我,问我几岁了?学什么专业?家是哪里的?”随后他跟身边的秘书说:“看,闰土的孩子上大学了。”

事后,吕家乡才知道,他是华岗,后来的校长。

然而,由于交往广泛,华岗与萧红、吴晗、闻一多、胡风等作家,都相处较好,没想到这成为他的“灾难”。1955年8月25日,华岗被捕,直至去世。

华岗的家庭生活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0年冬,应华岗的邀请,赵俪生一家从长春迁往青岛,赵俪生上初中和高中在青岛住过7年,这次,又在青岛住了7年,14年的岁月,让他对青岛印象深刻。

赵俪生说,华岗是个书生气很重的人,不善于料理生活。他一心扑在革命上,其他的事不大理会。他与第一任夫人葛琴、作家邵荃麟三个人是一个党小组。一直以来,邵荃麟身体不好,华岗夫妇对他严加照顾。“可是,突然华岗被捕了,只剩华的夫人一人护理,护理着护理着,同志爱就转变为夫妻爱。这件事令华岗终生遗憾。他说过,他到北京开会遇见邵荃麟,两个擦身而过,不打招呼”。对此,丁言昭在《新民晚报》的《革命“三剑客”之一葛琴》一文中提到,其实,葛琴当年为了营救华岗,曾“带着鲁迅给的100元钱,与母亲赶到济南去探监,可是终因钱太少,没能把华岗救出来”。葛琴嫁与邵荃麟还另有隐情。“华岗被捕后,报上登了华岗已经牺牲,所以葛琴才嫁给邵荃麟的。”

华岗的第二任夫人谈滨若,两人育有四个孩子。

1972年5月17日,华岗病逝于狱中。1980年3月28日,经党中央批准,华岗同志得以平反,恢复名誉。

1953年山大毕业典礼大会上,华岗校长在给学生赵光明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留言,并握着他的手说:“努力前进吧!”这是华岗的座右铭,也是他鼓励学生的话语。学校曾给华岗赠送了一张匾额,上书“你三十年奋斗光芒照亮了全中国”,如今,他的精神仍在发光发热。山大老校长的一生是坎坷的,又是积极的,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一如他故居门前的青松,挺拔高洁,无惧风雨,坚韧不拔……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