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10月14日,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
后疫情时代的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化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表示,国际合作是大学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重要路径,是大学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大学促进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罗钟铉从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面临的新形势出发,说明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是时代所需,应开启中外大学合作新面目,将中外高等教育合作推向更高水平,展现巨大的类型活力。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看来,学术研究应聚焦发展和验证,与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相辅相成,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校长邓肯·马斯克尔(Duncan Maskell)表示,高校需要通过合作应对共同挑战,通过技术进一步推动合作模式不断深化。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副校长马尔科姆·巴特勒(Malcolm Butler)进一步强调了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表示疫情时代带来了强大的数字联结性与沟通交流的可能性,国际合作持续成为大学间的任务。
大学在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发展中承担重要责任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校长曼格尔斯多夫(SarahC.Mangelsdorf)提出,高等教育推动人类思想前进,需要通过跨文化对话建立亲密关系,增进彼此了解,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重视培育高等教育的全球社区。台湾东吴大学校长潘维大阐述了线上教学存在的弱点和应对方案,强调高等教育应当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密切联系,思考如何提供最好的教育和新的价值观,并发掘远程学习的深度,继续发挥高校的应有作用。
大学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表示,当今世界面临疫情与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面对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科学研究需要协作。在韩国成均馆大学校长申东烈看来,大学对科技进步有杰出作用,是跨学科合作的最重要区域。大学要自我更新,不断释放创造力,从象牙塔发展为推动社区发展的机构和人们完成终身学习的场所。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认为,在当前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高校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是前所未有的,高校的两大进步表现为,高校获取资源能力增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成功率为社会所采用的机会提高。日本九州大学校长石桥达朗表示,大学是多样化智力和人才的聚集地,具有引领创造新价值和创新潜力,应当全面引领社会经济系统的变革,进一步推动整个知识范畴的发展,有必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执行新的教育项目,把高等教育的研发成果转换到实践当中。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强调了学科与社会交融的重要性,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把理论学习、实践学习与社会问题驱动的学习相结合,并用于学科专业的理论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昌昌阐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说明高水平大学是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应深度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