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好医生·致敬医者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马承恩:58岁请缨出征战“疫”一线,在绝望处创造希望

发布时间:2021-08-19 23:03:06 发布来源:东方网 作者:


编者按:

疫情中,他们逆行而上,是可敬的抗疫英雄;日常里,他们殚精竭虑,是可爱的白衣天使。

穿上白大褂,他们出现在门诊、实验室、手术台,妙手仁心与病魔缠斗;走出医院,他们也是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父亲母亲,喜怒哀乐尽在朝夕之间。

他们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拼搏,一次次与疾病“短兵相接”。因为只有这样,生的希望才能多一些,再多一些,在万家灯火阑珊的日常里,是他们为我们守护希望的晨光,他们是平凡生活里不凡的英雄。

今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17日下午,山东省2021年中国医师节“百年华诞同筑梦 医者担当践初心”主题庆祝大会在济南召开。第三届“医师楷模”、2021年“山东好医生”、2021年“山东省优秀科主任”获评人员名单公布。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山东好医生·致敬医者”系列报道,带大家走近这些可爱、可敬的医生,感谢他们的初心不改,感谢他们让百姓有了“医”靠,同时也向仁心医者道声“谢谢”,祝他们节日快乐!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董昊骞 济南报道

到今年,59岁的马承恩已经从医34年了。

2002年,他曾作为医疗队长,参加了为期两年的中国援助非洲塞舌尔医疗队;回国后,他成为刚组建起来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科主任。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所在的重症科主动收治从四川转运到山东的重伤人员。

2020年2月9日,58岁的他再次主动请缨,带领山大二院131人医疗队奔赴湖北,支援防控疫情工作。

2021年8月17日,马承恩获评2021年“山东好医生”。

性命攸关,生死所寄。他带领团队在绝望处创造希望。他说:医生,就该去病人最需要的地方。

2020年出征湖北前的马承恩

进驻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工作十余小时是常态

年近六十岁,在很多人看来是即将退休的时光。但山大二院的马承恩却用事实诠释着“桑榆非晚,为霞满天”。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大地。

“到湖北去,到前线去!”战斗号角声声入耳,召唤逆险而行的山东儿女。

2020年2月9日,年近六十岁的山大二院重症科主任马承恩,尽管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仍主动请战支援湖北。

到达武汉后,马承恩和队友们迅速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救治患者的战斗中。马承恩带领医疗队细化防护流程、制定诊疗方案,每天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在初到武汉的8天时间里,医疗队负责病区累计接收了55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38人属于重症病人,还有7个危重症病人。

“到了以后,工作强度的确很高。当时病人病情变化非常快,前一天好好的,第二天就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马承恩回忆称,加上初到武汉防护物资紧张、环境不适应等问题,他表示当时真的压力挺大。

为了更准确预判病人的病情,马承恩常常连续数十个小时待在病区,汗水浸衣透背,别人换班休息了,他还会参加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进驻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期间,工作十余小时成为马承恩的常态:抢救重症病患、指导医护人员救治注意事项、查看病人检测结果……就算不在病区里,马承恩也闲不下来。

马承恩和同事们在驰援武汉的大巴车上

每天吃三片镇定药,曾坐下就站不起来

每次进入污染区都要穿上沉重的防护服,这让很多年轻人都体力透支,而马承恩本身还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医疗队的联络员董红告诉记者:“有一天,我们在病区聊工作的时候,他坐在椅子上,他起都起不来了,我是把他扶起来的。”

即便如此,马承恩依旧坚持了下来。

他笑着说,自己到湖北之前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实情与预想还有一些“偏差”。

“可能是年龄的原因,也可能是压力大,平常也偶尔吃镇定药,所以有思想准备带了(镇定)药。” 马承恩说,“到武汉之前想的是每天吃一片、一片半镇定药,但是抵达武汉开始工作后,每天要吃三片。”

作为重症医学科医生,马承恩曾经处理过许多棘手的病情,他从不畏惧。但在武汉战“疫”,马承恩还是捏了把汗。因为既要救治病人,又要保证队员安全,这是时刻压在他心头上的大石头。不管是了解队员情况还是排班等事项,他几乎都要亲力亲为。

“每天晚上队长就算忙到很晚了还会给我打电话,嘱咐我这,嘱咐我那。”董红说,“在群里或者会议上也会反复强调一些安全事项,他时刻牵挂着我们。”

在马承恩的带领下,经过52天的奋战,山大二院131人援湖北国家医疗队累计救治患者94例。其中,重症患者75例,危重患者19例,治愈出院73例,转出16人,开展了腹卧位通气、颈静脉穿刺置管、盲插鼻空肠管等技术。治疗病人的数量、质量在光谷院区16支医疗队中名列前茅,队员零感染,受到国家及山东、湖北省卫健委的高度赞扬。

马承恩与同事支援武汉战“疫”

山大二院重症科首任主任,曾援非两年

其实,这不是马承恩第一进行医疗援助。

早在2002年,他就作为业务骨干参加了为期两年的中国援助非洲的医疗队,担任山东省第九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长。

回国后,恰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要成立重症医学科,他竞聘成为首位主任。

科室创建,他没黑没白靠在科里,带着大家钻研,在他的精心努力下,重症科逐渐成长了起来。重症医学科承担了几乎全院的危重症病人,病床边上满是呼吸机、心电监护……这部分病人,危急状况随时可能发生,医护人员需要24小时监护和陪护。监护室里一直亮着灯,分不清白天黑夜,加上高强度的工作,精神高度紧张,马承恩作为科室主任,更是承担了无法想象的压力和重任。

山大二院重症科主治医师郭颖说:“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我也觉得和他长期付出是有很大关系。”

马承恩则说,住到重症监护室的病人,病情往往既危重又复杂,抢救时要争分夺秒,需要医生果断正确的抢救。抢救成功后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系统的、有预见性的观察、判断,这考验着医生是否具备丰富、全面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这是一份对医生要求极高的工作,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但抢救成功后的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比在普通病房要强烈得多。”

的确,如果把医生比做军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就是特战队员,最苦最累,但技能全面、英勇善战,最具挑战性。

2008年,汶川大地震,马承恩所在的科室成功救治了第一批来自汶川的伤重者,实现了“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并发症”的目标。

马承恩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不回家”成了久而久之的习惯

“家”,往往是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温暖。

但对于常年把重心放在工作上的马承恩来说,“不回家”似乎成为了一种久而久之的习惯。为什么成了“不回家的人”?

“治病是非常需要时机的,机不可失,对危重病人来说,一分钟都关乎其生死存亡,若是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和努力,也很可能晚了。”

原来,这就是答案。

在驰援湖北武汉期间,山东举行了“医者仁心-致敬最美逆行者”齐鲁时代楷模“云发布”仪式。就在那一天,马承恩通过“云发布”和家人进行了一次“云拥抱”。

“你忙起来的时候就忘了其他事情,就光记得工作了,身边也没有人提醒,你自己要照顾好自己,也要照顾好队员。”在视频的那头,妻子张梅青和女儿马新宇都挂念着他的身体:“家里挺好,你放心就行!”

为了国家,年近六十岁的马承恩毅然走向战场,把来自家人的思念化作动力,把对亲人的爱化作对武汉人民的爱,用自己的身躯化作阻隔病毒的高山,和“战友”们一同护佑湖北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也因此结下了深厚情谊。

著名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林巧稚曾经说过一句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救治危重病人,都是我的职责。”这句话用在马承恩身上,再恰当不过。

在绝望处创造希望 ,作为一名党员医生,马承恩说自己时刻准备着。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