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高峰论坛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行

发布时间:2021-06-27 18:58:10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清俐 张荣林

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张荣林)6月18日,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科研处共同主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高峰论坛在青岛校区举行。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约50家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近100位专家学者参会。来自重庆市、丽水市、南平市、苏州市、东营市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地区代表也受邀参会。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旨在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分为开幕式、主旨报告暨名家讲堂、学术报告会三个阶段。在开幕式上,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旭院士、山东大学终身教授王文兴院士、国家自然资源部所有者权益司副司长李劲松、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姜敏、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杜中强、山东大学(青岛)党工委书记孔令栋教授以及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邢占军教授,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院长方雷教授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开幕式由邢占军主持。

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和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研究员受邀做主旨报告。吴丰昌院士以“面向2035生态文明建设的水环境安全战略若干问题”为题,从当前形势与战略需求、战略目标和思路、重点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做了线上主旨报告。他提出,新时期我们国家的水生态安全战略应当遵循“控风险、强管理、提能力、保健康、促发展、升保障”,统筹协调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和水安全,持续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赵新全以“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现状、问题、对策”,为题,从“青藏高原如何实现可行的减排增汇”“冻土消融风险下高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否下降”两个科学问题入手,分理论创新、支撑技术、管理模式三个层次系统讲解了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现状、趋势和挑战,并从保持合理的承载力、重视退化草地治理、发展“暖牧冷饲”生态牧业、水—火—风—光多能互补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当日下午,黄河流域生产产品价值实现学术报告会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和“生态产品生产供给与价值核算”为主题,分两个分论坛同时进行。

第一分论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由方雷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宏伟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瓶颈与破解”为题,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指将良好生态环境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市场化运作欠缺、标准化定价困难、多元化补偿不足、绿色化考评单一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她建议,应从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生态补偿顶层设计、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基层创新政策激励等方面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魏丽莉以“绿色金融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与路径”为题,在系统介绍绿色金融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基础上,对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行分析,从积极探索绿色金融融资渠道、拓展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进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完善生态产品产权抵押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谢高地以“广义生态产品的需求、消费与供给”为题,在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消费与供给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产品需求巨大,生态产品消费和供给关系普遍存在,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前还有较大难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亟待建立的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靳乐山以“生态补偿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题,认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者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对应于不同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需求度会逐渐突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薛达元以“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作用”为题介绍,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利用好农家品种资源,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生态产品,并实现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潜在价值。他还系统介绍了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提出要提高广大民众保护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意识,特别是少数民族对其传统知识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建设。

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霍中和以“发挥企业作用,推动价值实现”为题,提出应高度重视企业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的重要作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生态优势和市场要素进行优化整合。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教授陈光炬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丽水道路”为题,提出了对于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思考,并介绍了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大创新,即“标准引领+制度创新”“价值转化+产业培育”“金融赋能+生态信用”,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山东大学张林波教授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实践与展望”为题,系统介绍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大意义、基础理论和探索实践,同时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存在重大理论技术、体制机制创新、区域协同机制、思想认识误区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他建议,应加快部署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世界典范,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生态文明中国模式与示范路径。

第二分论坛“生态产品生产供给与价值核算”由山东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曙光教授主持。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以“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为题,从两山理论、生态产品需求论和考核需要等方面阐述了海洋GEP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并详细讲解了海洋GEP的评估指标和核算方法,提出围绕海洋生态资产和GEP核算进行综合研究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何洪林以“基于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发展及应用”为题,总结了现有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展完善了基于遥感驱动的生态系统服务过程模型,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权衡协同为例,对未来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兵以“黄河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产品评估及其生态扶贫效果分析”为题,从黄河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和实施进展,系统分析了植被恢复状况、生态产品供给以及生态扶贫效益,构建了森林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体系,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研究员刘晓煌以“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为题,以自然治理理念转变与科技支撑需求为建设目标,从基本遵循、建设思路、工程项目、关键观测技术、试点项目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的最新进展情况,系统分析了合作共享、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自然资源要素耦合与趋势模拟、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与适应性对策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的工作展望。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卫民作了题为“生态资产及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的学术报告,从生态资产及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需求、核算现状、核算框架、核算实验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并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和自然资源核算方法构建了生态产品核算框架,为全面反映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程度、开展地方政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考核评价提供了支撑。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文颖以“三江源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工程及生态效益分析”为题,介绍了三江源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的国家背景和重大意义,并从生态系统服务、植被长势、水体湿地面积等多方面对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工程进行效益评估,针对当前生态保护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建立多区域联动、多渠道保障和多部门协作的多目标跨区域联动保护修复模式。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禄山以“黄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的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为题,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和黄河三角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了特征微生物菌库,推动了功能微生物驱动生物质高效堆肥转化。此外,团队还发明了节水高效的绿色生物质转化工艺,为破解黄河流域农牧业面源污染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形成黄河流域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与会学者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抓手和物质载体,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环境、经济产业、金融法律等领域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诸多科学难题。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有助于聚焦当前国家政策导向,深入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以更具时代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姿态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大局。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