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典
2021年5月9日,是《文史哲》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最为激动、最为幸福的时刻,因为这一天我们接到了期盼已久的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重要回信。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历史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包括期刊建设的一个具体而集中的体现,也是对全体期刊人的一个巨大鼓舞与激励。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对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的研究力量必须进一步向研究中国问题集中,向研究中国道路集中,向研究中国经验集中,向研究中华文明集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它将是共和国人文学术的第三次转型。从《文史哲》杂志70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对此有更深入的认识。
《文史哲》创办于1951年5月1日,《文史哲》的70年与共和国的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共和国期刊的一份子,《文史哲》不但是70年中国人文学术风雨的见证者,更是70年中国人文学术发展的深度参与者。《文史哲》的命运几乎就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人文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奠定《文史哲》的地位和声誉最重要的因素,是在推动70年来第一次共和国人文学术大转型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创刊伊始,《文史哲》杂志即扮演了一个人文学术引领者的角色。这一点是通过发起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战实现的。这些重要论战无不涉及当时意识形态的重塑,引发学界的广泛瞩目。《文史哲》杂志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学术研究和学术转型。
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共和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人文学术又开始第二次转型,就是与国际学术接轨,主动融入世界潮流。《文史哲》杂志在这次转型中的表现与第一次转型中不同,它没有位于最核心、最前沿的地位,而主要是从侧翼切入。
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就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审视和研究。就此而言,《文史哲》杂志可谓开风气之先,堪称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史哲》就率先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其中影响最大者,是以1962年在济南召开首次全国性的孔子讨论会为契机,前后刊发的20余篇关于孔子研究的文章,代表了这一时期客观研究和评价儒家思想的学术高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史哲》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脉动,顺应和引导了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潮流。1984年组织的“文化史研究笔谈”,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发端。此后,《文史哲》相继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讨论”“国学新论”专栏,组织发起“儒学是否宗教”笔谈。这些工作的落脚点,都是希望引领对中国文化的正面评价和深入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史哲》更是通过开设“重估儒学价值”“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贤能政治的可行性及其限度”等专题栏目,致力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弘扬与创造性转化,而成为刊发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和代表性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正在推进第三次转型。在第三次转型中,《文史哲》更自觉地走在了时代前列,主动承担起学术本土化的使命,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专门设立“文明互鉴与中国道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中国话语体系重建”等专栏,刊发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和标识性的研究成果。
近十年来,《文史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如何从学理上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如何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最终要回答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特质和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
《文史哲》杂志倡导学术本土化、中国化,但绝不复古守旧。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也同样不能照搬传统。我们对本土化的追求是在全球化、国际视野下进行的。2006年起,《文史哲》开设了“海外中国学”专栏,2011年,又开设了“世界文明对话”栏目。2014年起,《文史哲》杂志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合作,在海外发行《文史哲》英文版,旨在借助《文史哲》杂志的品牌和积累,以专题的形式,向海外学界介绍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文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文史哲》英文版已出版10期。《文史哲》英文版先后为两家海外索引数据库收录,在海外学界的关注度、认可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文史哲》英文版正在成为连接沟通中外学术的一个平台、一座桥梁。
《文史哲》的70年是与共和国风雨同舟的70年。这70年是《文史哲》杂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是《文史哲》杂志发展史上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在这个起点上再出发,开启更加美好的未来。今后,我们将以总书记重要回信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地奋力前行,不辜负历史,不辜负新时代,不辜负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殷嘱托,在共和国人文学术的第三次转型中再立新功!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文史哲》杂志主编)